他们把志愿服务变为生活习惯
在很多同学看来,大四学生应该把心思放在升学、就业等人生大事的筹划上,或是抓紧时间与同学聚在一起玩乐,好好享受大学时期最后的放松时光。但武啸群在去年8月底结束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后,却马上参加了哈尔滨大冬会志愿者的选拔。
“在北京奥运会上做志愿者的经历,让我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它让人们在互相帮助中感受到付出与奉献的价值,并因此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文明的进步。”武啸群说。
不过,在奥运会上做志愿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北京奥运会时,武啸群在曲棍球比赛现场做观众引导工作,当时正是炎炎夏日,阳光和酷暑曾使武啸群疲惫不堪,心情也时常会变得烦躁。不过,当一名名观众在得到武啸群的帮助后向他报以真诚的谢意时,简单的“谢谢”二字就像清晨的雨露给武啸群的内心带来了无限的愉悦和满足。
也正是这种感动让武啸群第一次领悟到志愿精神的真谛,“志愿服务并不是简单付出劳动的行为,它的目的是志愿服务者以己之力给他人提供帮助,关键是能帮助别人。”因为对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武啸群在北京奥运会后萌生了一种信念——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要尽可能地多做志愿服务工作,他要把志愿服务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带着这种想法,武啸群报名参加了哈尔滨大冬会的志愿者选拔。
与武啸群一样,东北农业大学的三年级学生张蕾,也是在为北京残奥会做志愿者期间,对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她的心灵因此受到了冲击,对人生的看法似乎在一夜之间充实了很多。
去年9月,张蕾在北京残奥会射箭赛场做志愿者,工作的内容是进行志愿者管理。这是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看起来要比风吹雨淋的户外工作好了很多,但工作的内容却极其繁琐,这对于从来没有管理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也充满了挑战。
不过,对张蕾真正的考验却是心理的落差。
在刚开始工作的几天,张蕾非常郁闷,因为是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残奥会已经开赛好几天了,张蕾却从未看过赛场到底是什么样,更没有现场感受过赛场的热烈气氛。
张蕾原先对奥运志愿者的美好幻想和热情期待,在现实中降了温。“原来,志愿者不是光有热情就能干的。”张蕾不由得感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结合自己的感受,张蕾开始对志愿者的工作有了深入的思考。在看到整个志愿者团队人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工作时,看到因为志愿者的奉献,无数人得到帮助时,张蕾感同身受,“帮助别人,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就算我现在对自己分担的工作有点心理落差,但自己的付出还是非常值得的。”
回到哈尔滨后,很多同学都向张蕾询问做志愿者的感受,张蕾说:“只有当你们真正做过一次志愿者后,才能对志愿精神有自己的感悟。”
的确,对于很多对志愿服务怀有热情的青年而言,通过实践志愿服务,他们思想上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武啸群在去北京作奥运志愿服务之前,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就很简单,“我以为,当志愿者就是干干体力活,做一些可有可无的工作。”
“我把志愿服务的工作想象得太简单了,意义也想得太浅了。”武啸群说,“此外,我还走过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把志愿服务工作想得太沉重,我曾担心,万一去了北京,面对的志愿服务工作太难,我不能胜任该怎么办?”
武啸群这些后来看起来有些不着边际的想法,在他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短短20多天里逐渐有了深刻变化,“对于一个没有真正了解志愿服务精神的人来说,他很难看到志愿服务的重点,而只是看到了表象。”武啸群表示,“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在于志愿者是否具备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意识,而不是你的能力需要有多强、多大。其实,只要你有服务意识,能为他人提供帮助,你就一定能在志愿者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管这份工作是不是很重大,你最终都能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
去年10月,武啸群回到哈尔滨后不久,就入选为哈尔滨大冬会的赛会志愿者。在临近大学毕业的紧张生活气氛中,武啸群分出时间和精力用于大冬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不过,武啸群并没有在就业上遇到太大的困难,反倒是他又一次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体会着自己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满足感。
张蕾也如愿成为哈尔滨大冬会的志愿者,在她身边,那些曾前往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服务的100名黑龙江志愿者中,50多位仍在校的大学生全部投身到了哈尔滨大冬会的志愿服务岗位上。
对于武啸群、张蕾这些经历了奥运会、大冬会的大学生来说,北京奥运会的经历使他们真正理解了志愿服务的意义,哈尔滨大冬会则见证他们把志愿服务作为生活习惯。正如武啸群所说,“即便等我离开校园,走上了工作岗位,参加志愿者活动仍将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本报哈尔滨2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