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智力脱贫的杠杆
担任村委会主任5年来,尚银州凭着3年军旅生活历练出的毅力和胆量,在村文化建设上共出资650多万元,撬动了智力脱贫的杠杆,使该村成为闻名河南的“书法村”、“特色文化村”、“小康村”、“农民书画基地”。2006年、2007年,他连续两年荣获“国家文化扶贫奖”,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300份报纸开启致富信息窗
30年前,尚银州入伍成为驻青海某部的一名汽车兵。1983年,尚银州退伍成为一名银行职员,他踏实肯干,很快成为银行分理部主任。1999年5月,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地决定:离开舒适的工作岗位,投身商海。
短短几年,尚银州凭着军人特有的拼搏与实干,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然而,尚银州没有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企业的发展上。
2003年12月,他做出一个别人不理解的决定:出资12万元订阅300多份报纸、杂志,赠送给自己所在的楚沟村村民阅读。他还组织大家开展“读报用报比赛”,各自推荐好的致富信息,供大家学习研究。根据评选结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很快带动了大家读报用报的积极性。
种植葡萄多年的村民尚德峰从《科技日报》上学到一种国外广泛采用的套袋培育技术,不但减少了人力,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年收入净增两万多元;村民张宗振从《农民日报》上看到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解读后,打消顾虑,决定承包80亩林地发展林果种植业……
在当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村1653名选民,尚银州以1618票当选楚沟村村委会主任。他在就职演讲中说:“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要发展经济,更要改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
为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2004年至今,尚银州在村里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2期,仅讲课费就支付了20多万元。5年来,村里调整了产业结构,还新增20多家种植、养殖专业户,村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还多。
100万元助学金铺就兴教富村路
楚沟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教育基础差,以往几年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尚银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1年年初,刚在商海中崭露头角的他找到村小学校长:“所有孩子的学杂费由我个人出一半,家庭困难的我全包,要保证没有一个孩子辍学!”到2006年国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时,尚银州已支付了100多万元的助学金。
3年前,村民陈二牛的女儿陈格松被西北民族学院录取。眼看开学了,家境贫穷的陈二牛还没凑齐孩子的学费,只好决定让女儿复读一年。得知消息,尚银州当晚就送去1万元现金,并再三叮嘱:“孩子的学费不够时再给我说一声!”
楚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玺介绍,每年高考后,尚银州都要带领村两委人员慰问考上大学的学生,并召开村民大会公开颁奖。一系列的奖励措施使该村的学习之风日渐浓厚。
尚银州还个人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楚沟村的孩子只要考上大学,按照重点、本科和大专,分别一次性奖励5000元、3000元和1000元。
最令尚银州感到欣慰的是,楚沟村走出的每名大学生都惦记着村里的发展。5年来,先后有6名从村里走出的大中专毕业生,主动选择回村服务。
2000平方米文化大院打造“特色文化村”
在楚沟村,挣了钱的村民们农闲时常常聚众赌博、打架斗殴,或者串门闲扯、闹出矛盾。这个问题引起了尚银州的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座谈,尚银州个人出资60余万元,在村里修建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内设图书室、歌舞厅、科普培训馆、文体活动室,全天候开放;成立锣鼓队、舞狮队、秧歌队、迪斯科舞蹈队,只要一有时间,就组织大家开展活动;每年春季还举办一届全村人参与、独具特色的村民运动会。
楚沟村人有喜爱书法绘画的传统。2002年,尚银州又拿出2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书画基地”,并在每年的重大节日举办书法绘画大赛。目前,只有2052人的楚沟村,省、市书法协会会员就有200多人。村民参加各类书画比赛,获30多个国家级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