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去掉上海户籍拥有的“特权”
胡:户籍在计划时代是身份的证明。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对户籍制度做过多次讨论,因为它不利于人员流动。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什么我是农村户口,他是城镇户口,我们就不一样呢?
原来上海户口非常重要,有人从外地调到上海,上海有人调到外地,对调的话,上海户要给外地户一个彩电作补偿。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来了很多人,有点不堪重负,居住证政策出台了。但居住证显然不是长远办法,因为人口流动会越来越频繁,一个人在哪里住,不需要规定。
很多国家没有户籍制,只有身份证,到处走来走去,并没有哪个地方的人多得不得了,哪个地方根本没人,所以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是改革的方向,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但改革的总思路一定要淡化户籍,特别要淡化户籍带来的不公平。
中青报:您觉得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比如住房、医保等。以前,不是上海户口不能分房子,后来子女求学、高考都有障碍。现在可能最严峻的就是高考,像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考生是合算的。上海户口在这一点上特别不公平,人家为什么要上海户口呢?可能就是因为小孩念书的问题。
中青报:这次政策变化的方向,主要目的是吸引人才,您怎么看?
胡:我觉得户籍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取消户籍的不平等。现在政府的想法是把户籍作为一个门槛,请进优秀人才,淘汰不优秀人才,这个策略恐怕是有问题的。因为从大的趋势来看,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平等会越来越少,最后应该取消户籍制。把户籍作为门槛,那就是资源了。
为什么是个门槛?为什么迈这个门槛?因为进去有好处,不然何必进去。所以这种思路作为权宜之计是可以的,如果由于它强化了户籍制的不平等就很不好。
户籍这个门槛是很脆弱的,不能作为门槛。现在上海很多建筑工人都没有上海户口,上海的公路、地铁、大楼都是没有上海户籍的人建造的。所以这个改革的思路要认真研究,长远来看应该是取消上海户口,在改革中间有适当的控制,但不能强化它的差异。
中青报:有一种说法是户籍门槛取消以后,会有很多人涌向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使城市本身的公共资源不够分配,而二三线城市的人口又都流走,城市之间出现极差。
胡:关于公共资源问题,如果你有上海户籍,没有什么诱惑你的东西,仅仅是购物便捷,交通方便,公共设施多,这个公共资源不会成为问题,因为在这里生存要有成本。农民不会因为城里生活方便就到城里来,他过来怎么生存呢?
我认为公共资源可能不是理由。上海的公共设施不够用,马路不够用,要控制人口,那控制谁呢?总的改革趋势是要求平等,然后资源流动,这就要看人有多大能力,能不能在这里生存下去。
中青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做到淡化户籍,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阻碍户籍制度改革?
胡:户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改,户籍就变成一个大家很热衷的东西。人们对上海户口感兴趣,是因为背后有资源问题。
中青报:现在政策方面有一个方案,就是为申请居住证转为户口的人打分,主要考虑其对上海的贡献,比如在上海纳税多少年。您觉得这个政策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
胡:户籍的拥有不应该成为吸引人才的筹码,但这个政策不要反过来强化户籍的不平等。资源配置方面不考虑,光放开户籍是没有用的。打分只是技术问题,应该从户籍改革的根本上考虑。目前利用户籍改革的不彻底来控制人口,但不能一直用下去,更不能强化。总的来说,这个策略现在还是不错的,但要慢慢淡化。
中青报:户籍淡化以后,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它具有的人口管理、信息统计的功能要怎么变化?
胡:可以用身份证加居住证。每个人有身份证,在上海住有居住证,信息同样好统计。如果从上海到别的地方去了,身份证也跟着去了,在那边再办个居住证。很多人能把居住证转到户口,这样很好,但这不是治本,治本就要把上海户籍拥有的“特权”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