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5日
星期
影音书画

爱财的多巴胺

本报记者 蒋昕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25    [打印] [关闭]
    在办公室里,林老师爱钱是出了名的。

    有一次,他把MSN签名改成:“家里养了个印钞机”,缘于妻子突然领了一万元奖金。接下来的一个月,他都在为此雀跃。后来他对妻子说:“我梦见你又发了10万,有这个可能吗?”妻子摸摸他的头,爱怜地说:“有的。不过如果成真,一般称作‘买断工龄’,我就不用再上班了。”

    林老师还制订了长达20年的赚钱计划,具体做法是:买一块地,种树,然后卖一部分树,然后再买地、种树……如此循环,可以确保未来的儿子是个有地、有树的有钱人。

    为什么林老师能从对钱的渴望中获得这么多乐趣呢?按照《好满足》一书中的理论,这归功于他大脑内部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

    尽管多巴胺看上去只是脑部某种简单的化学物质,却能赐予人脑愉快的感觉。不过实验表明,多巴胺不仅是在愉快的活动期间释放,在噪音与电击下也会释放。

    那么如何才能让脑部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呢?答案是新奇感。

    多巴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在纹状体,以大拇指与食指做出倒“U”状,大概就是纹状体的形状与大小。这部分区域横跨脑干两侧,约位于颅内的中心位置。《好满足》的作者伯恩斯通过实验发现,人类纹状体对于新奇的、无法预期的报偿反应最大。比如,当你做一件非常熟练的事,几乎没有机会发生任何新奇或意外的经验,多巴胺与满足感就比较低下。但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超越以往的经验,让自己置身陌生领域,新奇的资讯便会流入纹状体,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感到满足。

    这个利害关系阐释清楚后,神经科学家与经济学家便开始研究金钱和满足感的关系,因为金钱毕竟是大多数人行为的主要动力。

    以买彩票为例,人们明知中奖率低得离谱,却还要选择这项不理性的活动,大多与满足感有关。因为这个单一事件呈现了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动机:风险和金钱。风险是未知的,因此关系到人们对新奇资讯的需求。

    1978年,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首次针对彩票中奖者进行研究,试图验证彩票中奖能否让人更快乐。结果表明,中彩票者除了在一开始遭逢命运突变时有点变化之外,很快就趋于平和,和最初相比,并没有更快乐的感觉。而且,彩票中奖者从七种日常活动(与朋友聊天、看电视、吃早餐、听笑话、被称赞、看杂志和买衣服)中获得的乐趣,大大少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同胞。

    2001年,英国科学家利用幸福感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彩票或继承遗产等意外之财的情况,统计结果发现,大约7.5万美元的意外收获能使幸福感略微提升。他们由此推测,让最不快乐的人变成最快乐的人大约需要200万美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食物与居住的基本需求一旦满足,钱的多少与幸福感相关性不大,变化量在1%~5%左右。那么,为什么吃穿不愁的林老师还是如此热爱金钱呢?

    超脱地说,金钱不过是一张政府发放的纸,传统经济理论主张金钱的价值在于使用者拿它换取什么,但更深的一层是,脑对新奇有需求,金钱不是满足这个欲望的唯一方法,却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奇妙。比如说,给你50块钱,可以去看电影放松两个小时,可以买一本书满足20个小时,可以大吃一顿20分钟的大餐,但更重要的是,金钱还能提供一个幻想价值,这是钱和其他东西不一样的附加值——给林老师一张50元,就能同时在脑海中闪现大餐、电影和小说的形象。

    林老师多半就是身处这种充满可能性的状态中,乐此不疲。

    《好满足》

    (美)格雷戈里·伯恩斯著

    颜湘如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