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7日
星期
GDP高速增长,一座地震后重新崛起的城市,如何尽快实现普通百姓生活境遇的改变——

唐山破解3500亿元背后的民生难题

本报记者 刘畅 许海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27    [打印] [关闭]
    2009年2月,气温骤降,一场春寒出现在华北地区。家住河北省唐山市南新东里社区的王秀兰,眼巴巴地盼着天气尽快转暖。她的心愿是坐上老伴王德洲的摩托车,再到新房工地上“转一圈”。

    王秀兰,64岁,一家四代八口人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低矮平房里。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王秀兰一家于当年10月搬进了第一批简易安置房里。没有下水,没有卫生间,房顶还是砖头压着油毡。当时,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房子一住就是30多年。

    如今,他们期待的新房正在唐山市正泰里惠民园小区拔地而起。这是2007年启动的唐山市区震后危旧平房改造的一部分。

    稍早前,通过媒体,很多唐山人都知道了一个最新的统计数据。这个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23个GDP超3000亿元的城市中,唐山名列第19位。作为大地震后崛起的城市,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561.19亿元,比去年增长13.1%。同时,财政收入为405.82亿元,增长22.7%。

    有人将GDP超3000亿元,称为“俱乐部”。先不说GDP超1万亿元的上海、北京这样的直辖市,也不说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这样的省会城市,单说地级市唐山,有人用“富可敌省”来表现其自豪感。因为,我国还有一些西部省份的GDP尚未超过3000亿元。因而,似乎每一个进入“俱乐部”的城市,都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的色彩。而唐山进入第一个“俱乐部”是在1989年,那时,GDP超100亿元的城市,全国仅仅25个,唐山市就位列其中。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座地震废墟上重新崛起的城市,如今,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已经名列“河北第一”。近年来,在能源、传统工业再造等方面,有着惊人的成绩。而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GDP达到3000亿元“仅仅昭示唐山城市力量的开始,由于唐山市所辖的曹妃甸工业区将另造一座新唐山,未来几年,曹妃甸贡献的GDP可能急剧增加”。也就是说,以城市发展潜力计,唐山还有着不可估量的未来。

    当目光投向一个城市的“GDP超过3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400亿元”这一数字的时候,人们会产生更多的期待和困惑。中国社会长期积累下的民生难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公共服务欠缺问题,比如高房价下的城市居民的住房改善问题,会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得到重视和解决吗?为此,唐山人也在思考着,探索着。

    一号工程:走出城市的“伤心地”

    王桂珍,59岁,家住唐山市南新东里社区。她的住房建于1981年,面积不大。2007年6月,地面、墙体开始出现了较大的裂缝,被列为“危房”。此后,她领取每个月600元的“避险费”,到外面租房居住。“什么时候能住上大一点的新房呢?”她说。

    据报告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为尽快安置受灾群众,以满足灾后居民基本居住需求为目标,组织建设了一大批平房和低矮楼房”。但由于“受当时国家财力和技术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低,有的没有供水、供气、供暖等基本设施,缺少配套建设的公益设施和商业用房,居住环境差,特别是部分危旧平房位于采煤塌陷区或采煤塌陷波及区范围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一定威胁。”

    对此,62岁的王德洲感受最深。1978年10月,他和爱人王秀兰搬进了震后第一批安置房。房子低矮、老化、透风,由于没有下水,即便是寒冬腊月、北风刺骨、夜黑风高,上了年纪的他,也不得不去离家几百米的公厕解手。人多的时候,还得排队。“说句心里话,有时候,都来不及啊。”说起这些,王德洲表情变得严肃而凝重。

    由于地处沉陷区,没人来这里搞商业开发。眼看着城市的房价一天天走高,靠微薄的退休收入攒房钱,进而住上新房,是王德洲“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靠自己是改变不了啦。”曾经,他发出这样的感叹。

    2007年春天,突然听到消息说,当地政府调查摸底,开始计划对这片危旧房进行整体搬迁。王德洲一家“乐坏了”,没事就打听“有没有开会”、“说没说房子的事情”。

    真正促使发生改变的,是2007年年初的一次摸底调查。当时,有关部门在全市开展了“献计献策活动”,共收到1万多条群众意见建议。其中,“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最高。“老百姓有这么多困难,我们忙别的有什么意义呢?”当时,此间一位官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据了解,唐山市目前共有震后危旧平房536片,总建筑面积97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2.8万户。

    改造搬迁,钱从哪里来?

    为此,有关部门紧急决定,缓建已经完成规划立项的唐山大剧院,将其3亿元资金用来改造危旧房。

    地方财政向危旧房倾斜的时候,人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财政收入超过400亿元的城市,上缴中央200亿元左右,上缴省里100亿元左右,市里可支配财政资金不到100亿元,除去县财政支出外,市财政本级可支配资金为49亿元,除去公务员工资,可支配资金依然有限。

    然而,一个地方政府财政如何支出,取决于其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事业,方方面面,哪里都需要钱,这些钱,给谁花?怎么花?

    2007年4月,市区震后危旧房改造,被列为全市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

    2007年10月,政府投资6亿元的河茵北里小区开工建设,将于2009年5月交付使用。这一小区将解决3000户危旧房居民的住房问题。

    2007年11月,正泰里惠民园小区开工建设,这一小区采用政府投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将解决6200户危旧房居民的住房问题。

    针对采煤沉陷波及区域的旧房改造,涉及居民5.4万余户,财政投入达到60亿元,分4年投入。

    唐山市区所有危旧房涉及12.8万户,预计总投资425亿元。

    为此,2008年11月29日,唐山市有关部门向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打报告,恳请国家资金支持,并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从根本上改善震后城市面貌和居民的居住环境。

    2008年12月1日,河北省建设厅报告称,建议对震后危旧房改造给予中央资金支持。

    据悉,唐山市区危旧房改造将由“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利用3到4年的时间全部完成。

    在新建的正泰里惠民园小区,记者看到,一栋栋新楼已拔地而起。据介绍,由于是按照“现代物业小区”标准进行开发建设,诊所、小学、幼儿园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同时,为避免因集中大批搬迁出现租房难、搬家难、支付较高租房费等问题,先建好新房,再实施搬迁,做到“房等人”。

    城乡等值化:弥合历史鸿沟的努力

    整齐划一、色彩明快的村庄模型,在56岁的唐延文眼里,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站在模型旁边,他流露出满意的表情。这个模型并非未来的蓝图设计,而是已经变成现实的实景微缩,配套的公园、广场一应俱全。从他所处的村民中心望出去,村庄的街道整洁干净,几乎一模一样的红顶白墙民居,显得静谧。

    这里是唐山所属的迁安市沙河驿镇唐庄子村。唐延文,该村党支部书记。他憨憨一笑,说起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这个212户、712口人的小村庄,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8万元,共有67辆私人家庭轿车。

    为什么这样富裕?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村民们自发兴起了钢筋加工销售。如今,该村形成的钢材加工销售市场,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参与经营的农户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虽说富裕一些,可依然还是农村。34岁的唐延伟对这样的生活记忆犹新:“每天烧柴取暖、做饭,屋顶、墙面、窗子,全都熏黑了。一脸灰,两眼泪,家庭妇女更遭罪。”

    真正使唐庄子村民生活获得改变的,是一项改造计划。唐山地处北方,冬季寒冷,每家农户的取暖因而成为大问题。全村的房屋都装上了太阳能取暖设备,同时,屋顶加盖红色彩钢瓦,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此外,卫生厕所、吊炕、博士灶、热水器等,使得农民的生活起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据介绍,每个农户家庭加盖屋顶,给予补贴8000元,沼气池补贴500元,太阳能取暖设备补贴2万元。“改造过以后,确实干净了,暖和了。”村民唐延伟说。

    21岁的纪红玲是嫁到这个村的媳妇,她说,采用太阳能采暖系统,24小时都有热水。

    唐庄子村的情况,曾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思考。城乡差别,主要是二元结构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得公共财政的阳光照不进乡村,从而农村的公共服务几乎没有,生活品质难以与城市相比。如何弥补这一历史鸿沟?唐山人提出了“城乡等值化”的概念。

    按照有关部门的解释,所谓的等值化,包括公共服务等值、收入等值、综合素质等值、生活便利等值、幸福指数等值。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是让全体人民都过上现代化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光城里人过上幸福生活”。

    城乡等值化的说法让人眼前一亮,而实现这一理想却相当艰巨。如何让农民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真正地与城市人做到“等值”?

    在唐山市所属的迁安市马兰庄镇,正在进行7个村的整体搬迁建设,由于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很多村庄成了名副其实的“矿区村”。为此,将生产区、生活区分开,集中起来,建设具有现代物业管理和城市社区品质的居住区,成为很多农民的渴望。目前,成片规划的公寓楼、别墅楼拔地而起,村民中心、幼儿园、小学、医院等也在建设之中,整体投资达7亿元。“我们这里的房子,不低于城市小区的水平。”马兰庄镇的干部这样说。

    2月中旬,唐山市召开了农村新民居建设规划会议,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石家庄、哈尔滨等地的300名规划设计师,将肩负起100个示范村的规划,而规划的目标,就是在未来怎样实现“和城里人相同的生活品质”。

    按照唐山设计的“城乡等值化”目标,到2015年,这里的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要达到75%,城镇化率达到65%,并且,还要建成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也许,GDP超过3000亿元的地区,以其工业化的成就,将迅速拉动农村的发展脚步,成为一种真实的渴望和可以预期的景象。

    回归生态:寻找看得见的幸福

    南湖,一个好听的名字。其实,在唐山,那里曾经留下了不堪的记忆。

    这里地处唐山市区南部,采煤多年形成沉降区。沉陷的大坑里,有死水微澜,区内的垃圾山臭气熏天。似乎,这里成为唐山人不愿触碰的市内死角。

    如今,这个GDP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重新审视和规划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给沉陷区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南湖生态城”。对此,一位官员认为:“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幸福”。

    为此,来自国内外的规划机构重新进行了设计。2008年3月,在采煤沉降形成的部分水域上,又对周边粉煤灰池、煤矸石场和周边废弃地整治。一个生态修复工程在此拉开大幕。

    加快工业化,增强了地区经济实力,也会带来很多百姓个人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人们还应该有着什么样的期待?对此,有人这样认为“老百姓发现家里的灰尘少了,出门看见蓝天白云,还有绿树美景,这就是一种幸福感”。

    随后,50米高的垃圾山完全改变了模样,一座经过绿化、充满生机的小山,出现在人们面前。

    此外,唐山人计划将陡河、青龙河、南湖连接起来,形成57公里的环城水系。他们期待着,一个“华北水城”能够出现在冀东大地。

    站在GDP超过3000亿元的门槛上,唐山更希望“生态优先”,把城市发展融入到自然生态体系之中,正在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

    “这又是一个新唐山”,地震废墟上崛起的城市,又在寻找着新的未来。

    本报唐山2月26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