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金融危机变成发展创业教育的良机
无独有偶,河北省教育厅调研组于近日完成的一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近六成大学生认同自主创业,或希望今后能够尝试创业。
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多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应运而生,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培训的话题也受到越来越多教育机构的重视,创业教育迎来了继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后又一轮新的热潮。
2月27日至28日举办的KAB创业教育年会上,实际参会“代表”比原本登记注册的代表多出了许多。签到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学校原本登记只来一两位老师的,实际来了三四个人,“学校现在都很重视创业教育课程,有意愿开课的学校很多,把教务处的老师都派来了”。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企业发展促进专家佐佐木聪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金融危机背景下,正是各类创业教育机构把握时机,加速发展和普及创业教育的良机。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东南亚出现了很多民营小作坊,“许多人被公司辞退后联起手来做一些小生意,他们中的很多人经营一些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涉及过的行当,这些人对创业培训的需求非常大。”佐佐木聪说,当时许多过去并不热衷于开办创业教育机构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开始主动找到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相关需求。
如今在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较为成熟的印度,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参与创业活动,并且机会型创业明显高于生存型创业,在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为解决人口大国的就业提供了新思路。
美国的创业教育更是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得到了罕见的蓬勃发展良机。数据显示,1969年~1976年间,大量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中81.5%的新就业机会。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经济大变革中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的。
“除了大学生,中国还有许多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被迫返乡的农民工,他们也需要创业方面的培训。”佐佐木聪透露,目前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正在筹划启动一个全新的创业教育培训项目,其主要辅导对象为返乡农民工。
从事多年企业发展研究的佐佐木聪提醒一些目前发展遇到困难、一筹莫展的企业家,可以试试给自己和员工都做几次创业培训,“或许他们可以换种角度去思考,一条路走不通,可以试着去走另一条路。企业的营销策略、产品设计和经营规模是不是要根据市场变化来重新布置一下,这相当于二次创业,员工也需要接受全新的理念和培训。要知道,接受过创业培训的员工更能干。”
佐佐木聪的说法得到了江苏诚泰投资集团董事长王北诚的首肯。“10年的创业实践告诉我,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体验是大学生最宝贵的价值所在。”王北诚说,自己企业里表现最优秀、最能创造效益的一定是受到过创业环境熏陶,创业意识强烈的大学生,“这些人最能领会公司的价值,最容易融入公司的战略部署,最富有创意和持久的热情。越是危机,这些人的价值越是凸现。”
在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青少年创新创业支持中心主任张丽琼看来,以王北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产生的这种对创业教育认识的改变,来之不易。
“过去我们找创业计划大赛的赞助企业,一般都是找的跨国集团,因为这些集团在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已经有从事类似公益事业的先例,他们知道做这件事的意义,以及做这件事对企业公益形象建立和知名度提升的作用。但对中国企业家而言,创业教育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张丽琼说,创业基金在我国仍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民间公益力量,许多国内企业家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花钱去向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他们更热衷于做慈善,帮困助学”。
但是,金融危机之后,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转变。
本报北京3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