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
星期

“个人主义者”贾樟柯的第N次电影实验

本报记者 王晶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03    [打印] [关闭]
    认识贾樟柯的人说他温和、健谈,这些看得见的性格特质在十年里几乎没变。他穿着士林蓝加白道儿的运动服在工作室接受采访,穿着帆布鞋出席由邵忠基金会举办的《二十四城记》沙龙;录音笔一开,几乎不怎么需要提问他就能说满一个小时;清华大学“帕米尔文化周”《二十四城记》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说“他给批评家留的空间很小,因为他是他自己电影最好的理论家,他把自己的电影说得滴水不漏”;2008年北大百年讲堂“回望《小武》十年”的现场,当嘉宾陈丹青觉得现场灯光“很不民主”,让导演贾樟柯说两句时,他拿起桌上的杯子喝了口水,“咱们这是固定机位开机,闪开”,声音还带着笑意。

    十年前,贾樟柯在北京高校做《小武》的放映,当时的拷贝只有16毫米版本,国内做不了字幕,全片杂糅着山西话、东北话,每一场都是他在旁边做同声传译。十年后,在贾樟柯新片《二十四城记》的沙龙上都已经有同步英文翻译了,一场小规模放映会的所有座位在两周前就全部订满。

    还有一些变化同样容易观察到。2008年,贾樟柯突然增加了许多新身份:电影家协会理事、年度时尚先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纪录片导演、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创意小组成员。用音乐人颜峻的话说,“这位独立电影曾经的旗手,一夜间主流起来”。即将在3月6日上映的新片《二十四城记》也让人吃惊:他的电影开始用大明星了,他的电影有地产商投资了。

    但在贾樟柯看来,他一直坚持独立,“我的表达、对历史的看法要独立”,他这样说。“我是一个顽固的个人主义者。”

    从《小武》开始,贾樟柯的六部故事片都以“个人”角度介入主题。“所有的历史思考应该首先建立在面对个人的角度上。我所希望呈现的态度,是个人的角度,而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这个角度甚至包括个人的弱点、个人的局限性、个人的迷茫,所有这一切才是最珍贵的东西。”他对记者这样说。

    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贾樟柯看了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那个观影经历让他感到亲切。“那时候想一个台湾的电影能感动我,因为有侯孝贤个人的经验,他很珍视他个人的东西。”当面对别人提出“为什么小武不反抗、没有态度”的问题时,他的回答是:“不应该把自己的态度加诸在想表现的人身上”。

    对新片《二十四城记》,贾樟柯阐释为呈现了“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变化带给个人的影响”。在“导演的话”中他这样写到:“故事发生在一家有六十年历史的国营军工厂,我的兴趣并不在于梳理历史,而是想去了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动,必须去聆听才能了解的个人经验……无论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经历这个时代的个人是不能被忽略的。”

    2006年年底,贾樟柯到成都进行第一次采访和拍摄,他在《成都商报》上刊登了征集老厂回忆的广告,接触了近100个工人。但电影剪辑指导林旭东看完第一批素材后对贾樟柯说:“素材有问题。他们讲述自己太少,讲述他人太多”。

    打热线时很激动的工人师傅,坐在摄像机前讲得却都是别人的故事。他们常说的是“当时车间里有个人,他怎样怎样”;而当贾樟柯问“您的情况”时,他们却说“你别问我,我太普通了,没故事”。

    “大家都觉得自己身上没故事,特别是中老年。”贾樟柯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从集体生活过来的,集体生活告诉他们,个人是不重要的。”采访中他的另一个发现是,人们在回忆过去时有两个东西做参照坐标:那一年流行的音乐、那一年发生的重要的事儿。他们的表述大多是:“1949新中国成立,那一年我三岁……”、“大的社会制度、历史事件,还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始终还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气氛里。”

    林旭东的话点醒了他,“当我们面对记忆和历史时,可能个人的经验更重要。”

    近几年一直在阅读历史方面书籍的贾樟柯,对从晚清到当代这100年的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探索的一个问题是——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大家都在找方法找道路。但现代化的终极诉求是什么?我非常认同顾准说的: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个人主义,是带给个人尊严和自由。可以尝试生命的可能性,而不是用组织的方法,让你从东北到成都就到成都。”

    拍完《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准备将其他采访素材做成纪录片,还有11个工人的回忆将写进《中国当代工人访谈录》一书中。在给这本书写后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这段历史、这个人群来说,连个头儿都不是。

    “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我们是有问题的。”贾樟柯说,“我们不尊重历史、不尊重过去,这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破旧立新’的价值观有关。包括‘文革’时期,真实去记录个人和历史是会付出代价的。这个民族讲述自己的经验这样一种习惯被制约了。如果逐渐有更多的作品、更多的人形成新的书写历史的方式,让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过去有所衔接,才是一个完整的、不被封闭、不被个人讲述局限的历史经验。”

    39岁的贾樟柯并没有为接下来的拍摄设置什么框架。“我希望能一如既往的随心所欲、自我。想拍历史拍历史,想拍当代拍当代,想拍纪录片拍纪录片,想拍长片拍长片。要回到拍电影最有乐趣的初衷。对个人来说,还是应该像写写画画那样,很直率、很直接的把每一时刻的感受写出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