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恶的并非嗜好而是不受约束的权力
大凡世人都会有一些趣味上、情感上乃至行为上的偏好,这无可厚非。然而,官员一旦有了这样那样的嗜好,可能就会有麻烦上身了。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汪风雄雅好写作,所以他的公文、杂感集《雄风如歌》仅仅288页就可以定价58元,而下属教育单位就得大批购买,媒体还得大肆宣传,“火爆,实在是火爆!”(《华西都市报》2005年2月17日)吉林人大原副主任米凤君落马,也是因为好色的“嗜好”,在长春一大酒店包房内和两名卖淫女一起被当场抓获(荆楚网2009年3月1日)。国开行副行长王益爱好音乐,写些曲子就可以成为音乐家,其作品《神州颂》就可以走出国门远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以“非专业”身份,“展示了中国交响合唱领域的最高成就”。(《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2月15日)
论者往往认为,官员应戒除有损个人形象,或影响秉公用权,或与党纪国法相背,或可能被人利用的嗜好。其实,在权力缺乏有效制衡的体制下,单纯要求官员戒除个人嗜好,并不能真正见效。只要官员手中掌握了足够的可以随意支配的权力,自然就会有人慢慢培养他产生“嗜好”。比如,喜欢写作、字画和端砚等“嗜好”,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精神世界丰富的表征,但这些正常嗜好一旦笼罩上权力的影子,立马就会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可见,作恶的是嗜好后边不受约束的权力,而不是嗜好本身。
《尹文子·大道下》云:“夫佞辩者……探人之心、度人之欲、顺人之嗜好而不敢逆,纳人于邪恶而求其利。”下属为什么尽管不乐意仍要跑去给武书记送钱?无非是武书记手中握有可以左右下属的权力而已。这一点,双方心知肚明。在上一方,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心态;在下一方,趋奉得体的话,也是有回报预期的。再进一步,如果双方更合拍一些,则可能获得超值的利益。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嗜好经济学”吧,其间投入产出不乏精密计算和算计。
也因此,需要警惕、抑制或戒除的,应该是现行体制下官员手中高度集中的可交易的权力。权力如果没有边界,行为必然扭曲;权力如果不受约束,逢迎自然无奇不有。特别是在市场化的名义下,权力已成为金钱最合适的猎取对象,而一旦权钱结合,由此形成的腐败,将从根本上扭曲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在反腐制度设计中,应该多从约束权力、监督权力上着手,切断权钱结合的链条。这也是当下最迫切的党内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