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
星期

看病不难也不贵是一种“中国式偏见”

志灵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04    [打印] [关闭]
    对于“看病难看病贵”这个备受中国百姓关注的问题,数位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委员3月2日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而是患者求医标准过高,导致医疗资源“拥挤”。他们认为,应该对“看病难看病贵”给出定义,确立标准。(中国新闻网3月2日)

    毫无疑问,医药卫生界的政协委员都是医药专家,在公众的感受和专家的专业论证发生冲突时,如果一定要较真,恐怕败下阵来的还是“感觉至上”的公众。而专家反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理由,恰恰是要人们给出一个定义和衡量标准,以确定看病有多难、有多贵。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细化的时代,细化和量化是对事物进行准确定性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应该进行这样的“精细化衡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无视基础条件,仅靠细化和量化标准,会让精准的定义成为一种“文字游戏”。在我看来,认为看病不难也不贵的政协委员,恰恰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

    按照这些政协委员的观点,公众所说的看病难是去大医院、好医院看大病难,而看病贵是公众过度追求最好的医生及最好的疗效所致。如果公众去小医院、一般的医院,或者不找最好的医生、不追求最好的疗效,看病就会不难也不贵。但他们恰恰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为什么公众,甚至那些最穷困的群体,也一定要不量入为出地追求最好的疗效?因为我们现行的医疗制度,没有让他们对基础医疗产生起码的信任。

    不信任就会带来恐慌。公众之所以如政协委员所说,不去家门口或者小地方的医院,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医院没有好医生好设备。看病不同于买东西,东西质量的高低,至多关系到生活的品质,但医疗水平的差别,带给个体的可能是终身的幸福或痛苦,兹事体大,不可不重视,所以就会出现“全国人民上协和(医院)”的现象。

    虽然在任何国家或者任何环境中,只要有医疗竞争,就会有医疗资源的优劣之别,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追求和占有就会没有穷期,但对于一个致力于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国家,国家的医疗卫生投入,是要逐步缩小而不是拉大这种差距。但我们的国情恰恰相反,医疗资源分配领域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以至于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现在公众对于看病不难也不贵的医院失去最起码的信任,哪怕是并不重的疾病也是如此。

    制度性不信任是一种非理性的不信任,即便我们制定再完备的信任标准,也无法改变这种状况,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同理。可是,在作为政协委员的医药界专家看来,这种制度性不理性也要靠理性的标准来解决,这岂不是南辕北辙?我愿意将这种现象称为一种“中国式偏见”,即一些精英总喜欢用理论来裁剪现实,而不是考虑如何让理论服务于现实。当你把理论和现实对立起来时,与其说是解决了问题,倒不如说是在理论上偷换了概念,实质是一种“鸵鸟政策”。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