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发声,恩准也无妨
那位激动的白发老者愤怒的镜头能播出,确实比较“偶然”。一是赶上了县里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书记、县长希望大刀阔斧推进“创卫”,尽量减少各方面阻力,为此不惜拿自己开刀;再就是群众可能又幸运地遇上了思想开明的书记、县长。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做推手,镜头中的老百姓最终获得了一次发声的机会,并且这次发声也引起了舆论共鸣。
事发“偶然”,质问和批评来自“恩准”,就一定不值得欢呼吗?我倒是认为,只要能发出声音,只要能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开放,只要有助于拓宽新闻舆论监督的空间,即便是被恩准的批评,也无大碍。其实,如果把视野稍稍放宽一些,“合江群众质问书记、县长事件”并不孤立。
首先是这几年来,政府信息公开一直在向前推进。尽管这个过程有些磕磕绊绊,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惨痛代价,但“允许群众说话”正在成为广大干部的共识。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3月3日在谈到瓮安事件时就明确表态,要“给老百姓一个说话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政府天然地掌握了大量资源、信息,当然要主动一些,“恩准”之类的事情,正是政府听从民意的一种努力,似乎并不能武断地一味视为“政府作秀”。情势使然,别无他途。
其次,舆论环境的改善需要合江这样的一例例个案推动。“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固然很理想,也让人振奋,但它并不能从天上自己掉下来,而是以渐进方式、经由上下互动、逐渐植入经济社会的。我甚至以为,合江的书记、县长“恩准”一个质问自己的镜头的播出,其意义远远超过签署一个关于建设开放型政府云云的文件。事情都是一点点做出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发一个文件就万事大吉。一个宽容、开放的舆论环境,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个的质问镜头之上的。
吕日周主政长治,在《长治日报》公开点名批评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一时舆论哗然。尽管其离开长治后,《长治日报》再无类似举动,但要说没有了吕日周的长治“一切恢复原样”,似乎不免有些偏颇。仇和离开了宿迁,又把风风火火的施政作风带到昆明,其鼓励群众监督干部的做法,推进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历史的创造需要民众接茬努力,接力推动。在我国目前这样复杂的利益格局下,指望任何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都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