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进课堂为抓手
找准定位创新制度突破瓶颈
本报记者田文生重庆报道:“多去农村走走,感受农村生活,很有必要!”3月2日22时,重庆工学院学生戴希魁在“青年红色根据地”上,呼应同学张建波的帖子。
张建波的帖子介绍了该校15名师生在兴隆镇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调研组写出的报告长达44页,通过“青年红色根据地”,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了这项活动,受到鼓舞而投身类似活动之中。在“青年红色根据地”上讨论科学发展观,是重庆工学院方兴未艾的新潮流,这个“红色网站”已有2300多位同学实名注册,累计发帖40468篇,网页浏览量超过1173万次。
近来,重庆工学院积极支持学生自发成立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研究会,并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观“进网络”、“进社区”。
重庆工学院党委书记饶宁华介绍,学校创新地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很好地体现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在育人方面相互脱节的现象,推进了学校全员、全过程育人格局的构建,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本报记者李玉波呼和浩特报道:内蒙古科技大学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把日常教学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科研体系。
该校与包头市汇全稀土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永磁兆瓦级双电风力发电机,现已在白云鄂博并网发电。
“这些项目是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内蒙古科技大学校长李保卫教授说,学校在教学中注重“三对口”,就是科技创新与教学活动对口,教学成果与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对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校都实现科学发展。
新华社记者李江涛北京报道:首都医科大学紧密结合学校医学教育特色,服务学生、服务医院、服务社会。哲学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杜长林说:“‘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怎样做职业规划’,这些题目让刚刚穿上白大褂的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通过举办各种著名专家报告会、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医德医风,院士系列讲坛、名医(师)系列讲坛、院长系列讲坛的“三大讲坛”就深受学生欢迎,能容纳上千人的学术报告厅几乎是场场爆满。
“5·12”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不乏首都医科大学师生的身影,而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为社会提供服务已成为这个学校日常努力的方向。学校附近的玉林里小区,每个周六都很热闹,因为学校的师生会准时来这里提供量血压、针灸、推拿等义诊服务。
新华社记者连振祥兰州报道: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9月被确定为甘肃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为了使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西北师范大学明确提出要强化“三种意识”,即进一步强化办学过程中的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尊重大学发展规律的意识;努力实现“五个目标”,即办学讲规律、治校讲方略、运行讲规则、工作讲效率、发展讲科学的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西北师范大学广泛发动群众,共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1200条,组织广大师生代表对已查摆出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专题会诊,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认识到自身还存在“三个不够强”,即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强;统筹协调、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够强;坚持深入师生、主动服务师生的自觉性不够强。
在整改落实工作中,学校坚持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以及各下属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改革、人才兴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和谐校园建设、基础设施与新校区建设、基层党建创新“八项工程”。学习试点工作任务完成后,群众满意度达到99.75%。
综合本报、新华社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