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6日
星期

5000多节废旧电池“电”了谁

实习生 吕思思 本报记者 刘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06    [打印] [关闭]
    为参与环保实践,乌鲁木齐市第44中学的师生们辛苦了一年,积攒了5000多节废旧电池。可让师生未料到的是,这些废旧电池却没有去处,如今,还成了学校的“包袱”。

    5000节废旧电池该往哪里送

    这几天,就读于乌鲁木齐市第44中学的张振比较苦恼,他和同学辛苦积攒了一年的5000多节废旧电池最后却不知道该往哪里送。

    张振是学校初三(3)班的一名学生,也是学校学生会“环保小组”收集废旧电池的领头人。

    2008年年初,他在网上浏览网页时无意中看到一则《废旧电池既污染土壤又严重污染水源》的新闻。于是,就萌发了一个念头,从身边做起:他要把人们使用过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为环保做一点有益的事。

    张振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响应,大家纷纷附诸于行动。并规定,每周的星期五,同学们将收集来的废旧电池统一交到学校广播站学生会自制的大箱子里。

    2008年9月,学校领导得知后,对张振这一举动表示支持,还特意举行了“爱我家园、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环保活动仪式。鼓励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规定,每月评选出收集废旧电池最多的优秀班级给予奖励。

    “今年开学初,经过清点,大家去年一年收集的废旧电池数竟达到5000余节。”担任学生会宣传委员的杨鲁晶说。

    “这么多废旧电池该往哪里送啊?”学生们不知所措。

    杨鲁晶告诉记者,打新闻热线求助、联系电池厂、请求环保部门帮助,只要是能想到的办法,我们都一一试了个遍,可得到的答复却是,目前暂不回收废旧电池。环保人士建议,“将集中污染变为分散污染处置。”

    环保局也曾遭遇到类似尴尬

    无独有偶,在宣传环保过程中,乌鲁木齐市环保局也曾遭遇到这种尴尬。

    2004年初,为增强市民环保意识,市环保局专门购置了80个收集废旧电池的环保箱,并依次发放给政府部门、学校和一些企业,几个月过去了,看着收集满的环保箱,大家困惑了,“这些废旧电池该送往哪里去处置?”

    无奈,只能拉进环保局……“市环保局地下室至今还堆了一房子的废旧电池,仍没地方去处理。”乌鲁木齐市环境保护局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环保教育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物品过程中确实遭遇了很多无奈的尴尬。”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他建议,如果是安全污染系数小的无汞碱性干电池,可以当普通垃圾一起处理。如果是废碳性含汞电池、废镉镍电池、废铅酸蓄等废旧电池,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按照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将集中污染变为分散污染处置,尽可能地缩小其污染范围。

    环保要先讲科学

    几天来,校长李瑞蔬伤透了脑筋,而令她伤脑筋的不再是这5000多节废旧电池,她担心,“这次事情会给学生带来伤害。”

    李瑞蔬矛盾极了,如果让学生继续收集废电池,那么日积月累,废旧电池越积越多,更难处置。而如果告诉学生不要再进行下去,那他们肯定会感到失望,以后学校再开展此类环保活动,大家就会产生质疑,也不会再有积极性。

    环保部门的人士也坦言,通过这件事,也说明在环保宣传上还做得很不够,过去一些宣传方式要有所改变,应提倡科学环保的理念。

    新疆自治区环境保护局污控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节一号电池可以污染一立方米的水,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

    这位负责人说,环保局曾多次联系一些电池厂,希望他们能回收这些废旧电池变废为宝再次利用,可每次得到的回答却是,再次利用成本太高,无力回收。

    “企业是追求盈利,没有经济效益的付出,他们是不会愿意干的。”他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政府方面虽已在西山投资建设了一座危险废物库,现已基本完工,预计今年就能投入使用,但这座危险废物库主要是集中存放重金属废物、高浓度有机废液等一些污染系数很大、有剧毒的危险化学元素污染物的。

    他表示,比起那些有剧毒的重金属危险化学污染物,废旧电池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首先得保证这些重金属危险化学污染物的存放,如果还有小部分空间存放这些废旧电池的话,环保局会主动与那些存储废旧电池的市民取得联系。

    该负责人坦言,事实上,废旧电池这种“无归宿”的尴尬局面在全国乃至全球诸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目前,对废旧电池的处理,我国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好不容易将分散在各家各处的废旧电池集中起来,如今却被环保专家要求分散处理。学生们困惑了:“我们的环保行为,是在帮忙?还是在帮倒忙呢?”

    “看来,环保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含有一定科技含量、任重而道远的一门学问。”经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们发现,愿望并非他们想象中那样简单。

    (本报2月17日八版刊登了“关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消费调查”问卷,欢迎读者参与调查。同时,您也可以登录http://green.sohu.com“热点专题”区点击“关注气候变化有奖调查”,填写在线答卷。)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