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致歉 鲜明反对
刘委员担心4万亿会出现“挖坑效应”: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带来浪费和低效。刘委员语锋严厉,历数“挖坑”后患,大声呼吁加强项目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审查,“项目到哪里,审查到哪里。”
有意思的是,刘委员一边激昂发言,却一边不住地向会场上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人之一)表示歉意,散场时还特意走过去,拍拍张委员的肩膀再表歉意。对围过来的越来越多的记者也一再致歉“不能再说了”。
这样的场景耐人寻味。其实,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不同意见、建议,即便言辞激烈、语锋凌锐,代表委员也大可不必表歉意。
代表、委员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是一项重要的议程,是肩负人民重托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倾听民声、表达民意的愿望日益强烈。会场上、会议中,也成为代表、委员表达诉求的重要场所。
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各方利益复杂交错,人们更希望在全国两会这样的会场上,有更多的争论、交锋、激辩乃至质询的场面,使各方利益充分展现,充分博弈,以达成利益的平衡与覆盖。于是,舆论希望两会多些“抢话筒”、大声说“我反对”的代表委员,多些“脸红脖子粗”的争辩,媒体更期望多捕捉些这样的“意外”瞬间。
然而跑会的记者往往有些失望,这样的场景可遇不可求,会场不温不火,发言波澜不惊,有的时候甚至开成了成绩报告会、政绩表功会。
两会缺少辩论气氛、缺乏观点争锋,有人说,这缘于两会上“官员代表委员”多。基于一种行政约束,似乎两会也多了行政色彩和身份差别,影响到平等行使参政议政职责。事实上,近年来的两会无论是观念还是实际行动,“官员代表委员”没有职位分别,都是平等行使职责的意识愈来愈强。此次两会,代表座位调整就被誉为两会新气象备受关注。也有很多官员代表参加所在代表团发言时,自称“不是讲话,是作为一名普通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其实,观察两会会场,可以看出,中国人好面子,和为贵,大家在开会的公开场合上抬杠、唱反调,多感觉“面子”上抹不开,“情分”上过不去,因此才有刘委员这样边说问题边致歉的场景。有了这一番理解,也许我们就能对刘委员这样既要表达歉意更要表明态度的勇气,多送上一些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