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所学校想跟风建航天学院
“我理解学校就是培养特殊产品的企业,这个产品是人,是具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人。”在3月6日全国政协科协界别小组会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说,如果这种产品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不适销、不对路,肯定卖不出去”。
他对大学扩招表达了不满,认为过多地增加了经济、金融、贸易和外语等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也不需要什么设备、实验室,只要老师能讲课就行”,实际上造成了学生毕业就业难。
“企业生产产品都要考虑三五年后的情况,要吃着嘴里的、想着锅里的,还要惦记着种在地里的。”曹委员说,现在扩招,不考虑五年后的情况,目前很火的专业,几年后可能就冷了,“这样培养人才,不知道校长们急不急”。他建议教育部要认真踏实地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什么样。
包为民委员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谈到自己到几所高校去的经历:几个校领导都对他说,现在航天热,我们要建航天学院。他毫不客气地告诉对方:你们还是别建了,中国两大航天集团加起来也就那么多人,每年容纳不了。
包委员批评高校:企业的产品如果卖不出去,它自己得兜着,但现在的高校只管招生,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不管了。
同在一组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认为他们提到的一些问题,确实值得注意,但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是负责任的。“专业热门,就一股蜂拥,就像生产产品一样,如果好,大家都会去做,这也很正常。”黄校长说,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不能盲目跟风。
他不赞同一些批评扩招的声音。“局部出现问题,不要大惊小怪,不能因噎废食。”黄伯云说,作为高校,我们强调培养通才,不要过多的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大学是一种训练,是能力的培养,不是说给你鱼吃就可以了,而是要给予你捕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