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意味着不能一刀切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文,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财政对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但与此同时,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要建立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蔡志君说,在贵州,要求循环回收的教科书比例是30%,“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在我们那个地方,现在循环不起来。”
蔡志君委员分析,循环不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贵州农村居民居住得太分散,教学点也很多,1995年全省有1万多个教学点,现在虽然合并不少,但仍有4500多个教学点。第二,贵州不少山区穷,一些孩子有书包,一些孩子却只能用塑料袋来装书,一个学期下来,书都破烂陈旧得回收不了。第三,农村书少,许多家长把教科书当作家里仅有的几样文化品,翻破了还在翻,要回收坚决反对。第四,循环回收的科目,又恰恰是音乐体育美术等现在越来越强调的素质教育科目,这就又造成了一个误解,以为这些科目不重要才要循环。
蔡志君说,基于上面这些原因,所以贵州循环回收教科书出现了很大缺口,“我们的缺口是6600元,去年我们用招标解决了2000多万元,但缺口仍然很大。”
蔡委员这番话,引发了委员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咱们国家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确实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
中国国情的一大特征就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表现错综复杂,如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农村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等。地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同一个问题在东部可能已经不是问题,但在中西部,也许正是该地居民正在关心的。2007年,我曾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调研,就亲身感受到了这种不平衡带来的矛盾。
就拿土地问题来说。在我的家乡湖南省望城县,土地早已不存在争夺问题,我亲眼见证了大片田地由10多年前的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退化到了现在可种可不种的地步。10年前,家乡的农民为多种一行稻子,不惜将田埂削成薄薄的一条线,然而,到了今天,不愿种田的家乡人将许多良田随意抛荒,似乎没人再在乎土地的产出。
但是,与我的家乡不一样,在多伦县,土地仍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围绕土地争夺产生的矛盾,成了这里的主要矛盾。
我从蔡木山乡的一份资料上看到,2007年7月,蔡木山乡11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共排查出矛盾42条,其中,要求解决草牧场纠纷的12条,要求解决重新分配土地的1条,要求解决边界纠纷的3条,这样一来,38%的矛盾与土地有关。当地农牧民为了争夺土地所有权,已经出现了可能引发械斗的潜在危险。
该乡白城子村村支书李清海说,当地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承包问题。由于国家规定土地承包30年不变,但具体执行面临着人口增减问题。虽然土地承包30年不变不是僵化的,可以通过开村民大会的形式重新分配,但由于现在农民出去打工的比例很高,而且内蒙古的村子地广人稀,因此,要达到法定参加人数难上加难,这样就导致土地矛盾格外突出。
无论是蔡志君委员提出的教材循环难问题,还是我所了解到的多伦县土地争夺案例,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在当前的中国,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特征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整齐划一的政策措施,都有“南橘北枳”的可能。因此,更多元地考虑问题,或者干脆将自主权交给地方,让他们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细则,才是真正有效治理我们这个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