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政府”做不得
话题“很专业”,说的是贾康委员自己对“金融危机冲击之下的政府介入”的看法和建议。但话题又“很合适”——合适的时间:2009年3月,中国政府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而出台一揽子经济计划之时;合适的地点:全国政协大会的议政讲坛;合适的人物:一名55岁、有着良好财政学术背景的专家;合适的观点:政府出手政策调控时,可能忽略的原则和误区。
贾康委员说,“前不久参加了一个座谈会,会上不少企业家反映,原来在环卫、市政这样一些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的项目上,政府方面已明确承诺,欢迎民间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进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的合作。但随着一系列扩张性政策的公布,环卫局、市政管理部门很快就‘变脸’了,对民间企业和民间资本说‘我们有钱了,没你们的事了’。”
“这是把政府投资的‘扩张效应’直接变为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与宏观调控的初衷背道而驰。”贾康委员认为,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些政府的管理部门和官员,还没有真正消除计划经济的认识误区。
贾康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我国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给加快下滑的总体经济运行增温供暖,为企业过冬起到抗寒作用,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国家干预、政府介入,不应该也不可能颠覆市场原则,而是要贯彻“补充市场”的原则。
他举例说明:2008年年初,在西部的一个省会城市,当地的管理部门提出把这个城市的牛肉面价格控制在2.5元一碗的价位上,不许增加一分钱。经媒体报道后,出现了很多批评意见。当地物价部门非常委屈,说这里的老百姓习惯早上到街上吃一碗牛肉面,中午又是一碗牛肉面,回到家晚上可能还是一碗牛肉面。这么重要的关系民生的事情,我们不管好怎么行?
“但如果真的把这样的具体管理方式操作下去,一定会变形。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所有的原材料、燃料、用工成本都在上升的情况下,只控制产品终端售价,只会迫使生产者缺斤短两,以次充好,降低商品品质。”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西北某地,当地老百姓习惯吃米粉。当地物价部门也认为需要介入这件事情。通过调查后,政府对全社会公布了一碗标准量米粉的成本构成信息。信息公布之后,促进了生产方和消费方信息对称程度的提高,消费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选择提供者。这样,促进了各个米粉生产者之间的良性竞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的对比,贾康认为,政府调控要在不颠覆市场、激励市场的框架下发挥作用,防止“政府万能”的幻觉。如果想用政府包揽的形式发挥作用,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另外,从政府必要的审批来看,不同阶段,审批的力度和方式应当有所调整,发展方向是应减少审批。“这不是意味着现在对于4万亿元投资的项目不审批,但是也绝不意味着把这种审批长期化、万能化。”贾康说,有关部门已在实施审批权适当下放的新举措、新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4万亿元投资该如何合理使用问题,贾康委员认为,4万亿元不可能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从规划上要使总体结构尽可能优化,在各个项目的选择上,有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从头到尾的全程监督,在具体管理环节,要防止资金被挪用。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以4万亿元投资来拉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的进入,努力拉动更多的非政府资金参与反周期调控过程,这是政府使用资金争取放大效应、乘数效应的正确思路。
贾康举例说,3月6日,他所在的经济界别小组讨论时,国家旅游局原局长何光日韦直率地说,希望解决旅游系统的厕所建设问题,要增加投入。作为经济领域的研究人员,贾康考虑到,首先,各个旅游风景区在总体规划时,要考虑到厕所布局,请求财政给予必要的支持;第二,钱投进去后,怎样发挥引资作用,而不是所有都靠自己大包大揽来干,要拉动社会资金一起投入,进行拼盘投资。第三,在具体运营上也要花钱。要探索合理收费的厕所运营机制。谁来承担收费管理者,要有竞争、考核与淘汰。“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都靠政府出钱,不靠社会力量,就不可能有效地、可持续地运营”。
贾康最后说,我国的短期调控一定要和长期的深化改革、转变机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本报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