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惊坛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
点评:中国不是澳大利亚,没有持证的水暖工,却有廉价的农民工。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技术工人在社会的待遇提高,依赖整个行业的规范和更加严格的招工准入制度,一个字:难!
这些教授小语种的老师在学院教学多年,有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是他们亲手教的,师生感情亲密无间,形同父子、母女,小语种学生的就业几乎被他们义务承包了。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建中
点评:学校老师的这些做法,这种师生间的“母女”和“父子”情,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可以复制的。就业的路上,有了人性化的口号和理念,更需要人性化的行动去付诸实践。
对于已经进行失业登记的大学生来说,这类人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却缺少实际工作技能,要结合其专业背景,组织其参加相关领域的技能培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就业能力。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培训处(正处级调研员)田丰
点评:自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地组织的培训似乎都是针对农民工而开设的,政府对于一些培训还要贴钱。大学生原来“耻”于培训,但有了本科文凭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依旧缺乏就业能力,培训是条路子。
当前社会人们对于“人才”的普遍共识是“普教看分数,职教看技能,发展看创新”,以致我们很多的老师刻意强调学生要有创新精神,而学生和家长则非常重视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然而,来自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却与此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我院招生部门在过去的两年内,抽样跟踪调查了126家大型外企,统计研究企业在用人标准上的权重发现:职业态度为78%,职业素养为57%,专业技能/业务能力为38%,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往往更看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职业、专业是否热爱。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
点评:“对职业与专业是否热爱”值得每个人反思。很多大学生整天奔波在培训和求职的路上,但手中的各种证书只代表技能水平而不代表热爱程度,也许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才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难以成功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