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内外】:职业教育发展期待三大突破
编者按:
3月8日,春意融融,两会正酣,由中国青年报社、亚洲教育北京论坛联合主办,西安欧亚学院、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协办的“2009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在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以及职业院校负责人共同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职业教育如何科学发展。
我们把耳朵延长到了两会内外,广纳群言,静心聆听,承担责任。今天,我们推出两个版的专题报道,希望为读者全方位呈现论坛上的独特视角、精彩言论,希望我们能够在阅读中彼此抵达、产生共鸣。
“职业教育在最近几年迎来了三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二是国家的资金投入前所未有,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3月8日,在2009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1996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部分条文,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今天我就带来了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几点建议”,朱永新代表开门见山的发言,把论坛气氛推向高潮。在他的议案中,直指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畅、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也成为了论坛上重点谈及的话题。
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条块分割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分属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两个部委来管理,即使在教育部内部,高职与中职又分属于高教司与职成司分头管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副会长俞仲文表示,自己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职业院校的同志,迫切希望有一个和谐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目前的“自成体系,各自为政”。
俞仲文在现场向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政协副主席、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蒋婉求、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副主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菁等请求,能不能请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议案或建议,从国家层面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他引用了OVTA(海外职业训练协会)近日公布的调查,调查直陈中国职业教育的缺陷:政府把职业教育当做“二流”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这多少有一点让我们感到汗颜。”俞仲文说。
俞仲文建议把高职院校的管理由高教司划到现在的职成司,或单独成立高职司。同时,妥善解决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教育管理的业务重叠问题,避免“部门打架,殃及职业院校”的现象。其次,在调研充分的前提下把两个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归由一个部门统管。
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认为,现在多头办职业教育,没有一个统筹的机构进行管理,为此他建议建立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委员会”,来统筹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行业的职业教育。
“在职业管理体制上,变行政命令驱动为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变部门分割管理体制为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邢晖强调,面对当前条块分割现象,建议块与块(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但这个统筹不等于合并和转移,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在条(职业教育系统内)的方面,重心下移,高职要发挥省的作用,中职要发挥地市统筹,在发达地区可以考虑发挥县市的统筹作用。
增加职教投入 保障经费到位
全国人大代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菁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对职业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投入中的地位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北大、清华是“熊猫”,普通本科至少是“老虎、豹子”,职业院校充其量是“野生动物”,说是重要实际上却投入不多。
朱永新透露,2000~2007年,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增加了不少,但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总的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要知道职业教育的成本通常比普通教育要高2~3倍,这意味着增加职业教育经费还有很大的空间。”朱永新说。
来自山东聊城的孙菁代表说:“这主要是政策不配套,落实不到位造成的”。2007年国家预算内财政拨款中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分别占20.3%和9.3%,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在经费拨款中比重又名不副实。职业院校生均培养经费最低是多少,最高是多少,教育经费拨款不能低于什么标准,哪些地方没有落实该怎么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为什么比职业教育能落实得好,关键是除了义务教育法外,还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孙菁表示,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13年来,缺少相关的实施细则,造成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较其他教育偏少。她认为,如果出台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能少于什么标准的话,地方政府会更有操作性,职业院校也更有理由和依据向上争取办学经费。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梅珍介绍,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向大会秘书处提交了关于教育投入立法的议案。后来接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回复。回复称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有关法律上早有了,主要是贯彻落实还存在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黄如梅今年向大会秘书处提交了加强西部地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她写道:多年来,在有配套资金投入的发达地区,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较多,而西部地区由于县政府没有配套资金投入,多年来,不但地方投入少,还得不到国家的相关投入,部分县级职业学校的设备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创办农业中学时留下的。要新办个专业,实验设备主要得靠收购废旧电器来筹集。这种条件下,根本无法满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提升职教地位 改变评价模式
论坛上,很多嘉宾都表示,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内涵建设也得到显著提高,但目前的职业教育还是处于较低的位置。
对此,孙菁代表建议首先要消除社会与家长、学生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表示,把尊重一线劳动者作为社会与教师的基本美德,严格禁止初中教师对学生说“你再不好好读书就让你去读职校,不好好读书就去当工人”之类的话,提升一线劳动者在全社会尤其是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其次是改变唯学历与文凭是举的人才评价模式,变学历和文凭优先为注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标准。”孙菁代表分析,是现行的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现象。目前情况下,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行业差距太大。尽管国家高技能人才奇缺,甚至某些岗位拿的钱比研究生还要多,但缺乏吸引力。
孙菁代表还建议,改变职业教育招生居后以及教育层级不完善的现状。中考以后,第一批招生的是普通高中,随后才是职业高中。高考亦然,第一、二、三批次本科院校招生结束后,再由职业院校去录取,为什么不可以把职业院校也分批次,与本科院校同时进行招生?不少参加论坛的代表也认为,这是人为地把职业院校定位成考生考不上高中或本科,不得已而选择的去处。
国家把职业教育定格在中职、高职。在唯学历论的社会中,专科肯定不如本科、研究生竞争力强。论坛上不少专家认为,职业教育为什么不可以设置其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历层次?
照片:3月8日,论坛上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教授(右)神情专注。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