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笔者深入到朔州市平鲁区农村。走进平鲁区高石庄乡泉子坡新村,只见整洁的水泥路,纵横有序的新房,到处可见的是农民们忙着春耕备耕的情景,一派热闹、和谐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村民莫大爷的家中,正在用沼气烧水的莫大爷乐呵呵地说:“现在住的好、吃的好,交通也方便了,全家还参加了医保,当农民啊,不比城里人差!”
平鲁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的探索,让莫大爷这样的农民,一步步接近城里人的生活,也使这个在1978年农民人均分配收入只有20.1元的穷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城市化的进程,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都大幅提升。2007年,在山西省经济发展44项指标综合考核排队中,平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指数在119个区县中分别列第27位和16位。2008年农民人均分配收入达3000多元。
创新思路 农村建设谱新篇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全区共有13个乡镇,352个行政村,18.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到15.5万人。境内煤炭资源丰富,闻名世界的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座落于此。平鲁区作为产煤大区,属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是日益繁荣的城市,一方面是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生态脆弱的农村,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段时间以来,平鲁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和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近似原始的生产生活模式,极大地制约着平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了构建和谐平鲁,彻底改变“三农”现状,平鲁区委、区政府一班人下村庄、进农家,访农情,问民意,走遍了平鲁的山庄窝铺,深入研究区情,总结历史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确立了以“一城十镇百村”建设为主线,以生态农业、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略。从2006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移民搬迁293个村10万人,到2010年,建成1个10万人的中心城区、10个5000人左右的中心集镇,同时新建整治100个村,最终形成人口比较集中、城乡布局合理,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特色化城乡发展新格局。
我们还了解到,现在约有4万多的农民过上了新生活。平鲁区的主要领导给我们算了一账,再用三年时间,每年再建10个村,三年30个,又是6万多人,农村的10万人口就可以全部容纳,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任务也就全部完成,新农村格局基本形成,各类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配置。
以城带乡 城乡面貌“大变脸”
平鲁因煤而富,因煤而闻名。近年来,煤炭工业通过整治改造和整合重组,走上了安全、高效、节约的路子。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城乡统筹、区乡一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在城市,近年来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了南坪新区,完成了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等近百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居住、行政、生态等多个功能小区,大片棚户区完成改造,大批公益事业项目交付使用。城市人口由4.5万猛增到9万人,城市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带动村镇快速发展的龙头。
近年来,该区先后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3亿多元,先后新建了白堂、高石庄、双碾、下水头、向阳堡、凤凰城等10个集镇,建成各类搬迁窑房10万平方米;配套建成了派出所、卫生院、体育广场、便民连锁店、文化活动室、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实现了路、水、电,有线电视、沼气池的配套。与此同时,2008年该区采取一名区领导、一个区直单位、一名村官、一座煤矿包一个村的“四包一”组织保障办法,投资6000多万元,对规划在百村范围内条件较好的37个村进行大规模的“三化”整治。三年来,已建成移民搬迁示范村12个,建成各类移民窑房10万平方米,已整村搬迁79村、2394户、12885人,计划再用2年时间,全部完成“一城十镇百村”建设。
如今,平鲁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展现出一幅壮丽的蓝图:以井坪城为龙头,以10个集镇为龙翼,以100个村为龙身,构成了辐射和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
以工促农 缩小差距奔小康
几年来,平鲁区巧妙地把工业化理念嫁接到传统农业上,规划先行,多元融资,规模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政府出台政策加以扶持,鼓励和引导农民有效利用退耕还林、移民搬迁留下来的村庄旧址,建设围栏式股份制牧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每个牧场政府补贴50万元资金,目前全区已建立成了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配备150立方米的青储窖130个。全区羊饲养量达到47万只,奶牛饲养量达到3000头,畜牧业已成为平鲁区带动农民增收的又一大主导产业。2008年,移民牧业收入达到2000元,占到人均收入的67%。
“去年光羊绒一项我就收入了12万多。”高石庄乡草场村养殖户李秉强高兴地对笔者说。
以20万亩马铃薯基地、20万亩胡麻基地、10万亩荞麦基地、5万亩饲草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为主的规模化种植,逐步引导形成具有平鲁特色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种植业发展格局,促进了农民增收。总投资4.7亿元的牧草加工、皮革加工、马铃薯淀粉及粉丝加工、荞麦系列食品加工、小杂粮加工、亚麻籽综合加工等6个“两区”开发项目拉长了产业链条,为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11个乡镇、210个村、1780户农民和企业签定了定单合同,农民年人均可增收600元。政府鼓励移民在退耕还林地进行林草间作,依靠种草增加收入,每户种草收入可达5000多元。
为了大规模推进移民搬迁,区政府对移民搬迁后的耕地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标准,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补偿,三年累计退耕10万亩,补偿农户资金3269万元,按移民搬迁2394户计算,三年每户累计享受补助资金14000多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一批能人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自立自强,自主创业,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旅游业、餐饮业、科学种养、加工业等呈现勃勃生机,真正使农民“搬得出,富起来”。
共建共享 城乡保障“零距离”
在双碾乡大有坪村,村民杜大娘和我们拉起了家常,“我每个月可以领到养老金,孙女上学不仅不花钱,而且学校的食宿条件好,老师比以前教的还认真啊。”
“上学难,就医难”是农村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农民致富的包袱。从2006年起,平鲁区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全面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城乡均衡配置,每个乡镇都建起了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仅此一项财政投入就达2亿多元。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该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确保农民利益、确保农民就业、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的机制,如离地农民安置、技术培训、就业上岗、医保、社保、低保、子女入学等,让农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我们了解到,该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参合率达93%,农民每年每人只需交纳15元,其余部分由财政配套。全区启动了农村老年农民养老金制度,1.3万65岁以上的农民吃上了养老金。
一排排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通村道路绿树成荫,娱乐有广场,医保全覆盖……一幅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的瑰丽画卷正铺展在平鲁大地上。
王树盛 安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