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让郭健感觉到了时间的飞快,不知不觉中,在平鲁区委书记的岗位上已有三年多了,而他却总觉得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从农村考上大学、从事了十多年团省委青农工作的郭健,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记得每一个到过的农村,记得每一个接触过的农村孩子渴望辉煌的炯炯眼神。每每想起那些孩子,郭健总是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主政平鲁以后,郭健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平台。三年来,他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争分夺秒地改善农村的生存和教育条件,到如今,他的梦想终于有了些模样。 2月14日,平鲁区白堂乡小学二年级多了两张新面孔——刚从朔州市飞翔学校和市哈佛学校转学回来的吕富春和李小芳同学。这一天,平鲁区各乡镇的小学里,有200多名学生从城里的学校回流到了乡村。这是平鲁区建设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带来的学生回流效应。 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的宿舍,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齐全的专用教室和后勤服务室,标准的运动场,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远程教育室,每个教室安装有电视机、DVD……去年秋季开学,12所整修一新、美丽典雅的园林式小学出现在平鲁的山庄窝铺。 只是学校建好了还不行,还得有与之匹配的生活条件。“一城十镇百村”是他正为平鲁百姓打造的理想家园。郭健坦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平鲁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找到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探索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他的梦想,想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第一,缩小了城乡差别。“一城十镇百村”建设,是平鲁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区划大变革,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城里富、乡下穷的尴尬局面正在悄然改变;城里美、乡下靓的面貌正在逐渐显现,农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正在与城市居民同步。 近年来,平鲁区投资2亿元,新建了晋西北一流的高级中学,改扩建了初级中学,乡乡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高中、初中办在县城,小学集中办在乡镇的办学格局,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使农村与城市的学生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阳光已经洒向山庄窝铺。 目前,全区农村的户籍、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第二,改变了农村面貌。“一城十镇百村”建设,是平鲁投入巨资启动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曾经封闭的村庄筑起通衢大道,狭窄的巷道变成了宽敞的街道,低矮的土窑洞变成了整齐的平房和楼房,遍地垃圾变成了茂密的树林和碧绿的草坪。广大农民走出大山,进城入镇,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过文明生活”的目标。 近三年中,平鲁区大力投资通乡通村道路、大型水利工程、沼气用户、网络文化站等项目的建设。随着水、电、路、校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广大农村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 第三,拓宽了增收渠道。“一城十镇百村”建设,为平鲁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保障。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可直接享受到国家和本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补偿。退耕还林户每户享受补助8000多元,种草收入7000多元,牧业、农民外出务工等收入也在增加;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服务业逐步形成稳定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第四,转变了思想观念。“一城十镇百村”建设,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民从深山中搬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增强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一部分存有故土难离思想的人,看到搬出来大有希望,就开始主动搬迁。 同时,平鲁区依托农民培训中心,重点着眼青年农民素质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民远程教育、新型农民创业四大工程,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提升了农民科技素质,使他们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