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岗没想到,自己给成都市市长写的一封信,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1995年,远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李岗,站在实验室里,遥望中国西部,这个一直呆在实验室的生物学博士,觉得应该回国创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了做成这件事,他给素不相识的成都市市长写了一封信。 市长作了批示,信很快转到了正在招揽人才的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人事部门立刻给李岗回信“欢迎回来”。1995年4月5日,李岗上午在学校参加了毕业典礼,下午就转道上海回成都。 李岗成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第一个回国的博士。如今在成都高新区,除了创办企业的海归以外,还有一批像李岗这样进入政府的海归。 尽管出国留学前他们都在国内生活,但回国工作后,已经熟悉西方生活方式的他们也感觉到需要再次适应。 1996年摩托罗拉公司到成都洽谈项目,李岗作为翻译参加了整个过程。说到四川全省时,领导画了个大圆圈,结果李岗翻译时,也在领导头上画了个大圆圈。会后,有人找到李岗,说当时用那种手势来翻译是不对的。回到家里,李岗认真反思了工作中的许多细节。 后来,李岗调到成都高新区科技局项目处,处长让李岗写一个工作总结。第一次写工作总结的李岗洋洋洒洒写了6000多字,“丰富多彩、五颜六色”——李岗现在这样描述当时的总结。处长把李岗写的总结修改得面目全非,还亲自给他讲总结的写作要领。 李岗在适应和学习,也教周围的人学习。1996年,成都高新区开始使用电脑办公,不少人不会使用办公软件,李岗便成了义务教员,辅导过管委会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 2000年,李岗当上了成都高新区投资服务局外资处副处长,走上了招商引资的第一线。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对国际惯例的熟悉,让李岗如鱼得水。李岗6次陪市长出国考察,到外国企业洽谈合作。 2001年1月到2003年8月,英特尔到成都投资,李岗全程参与。2003年7月底,双方最后讨论协议文本时,李岗和成都高新区的同事一起,针对英文文本,提出了400个问题,外方对95%的问题都认可。李岗说“感觉自己发挥了作用”。 2006年成都高新区和赛门铁克公司合作,外方对协议文本提出了30多条意见,李岗在电话中逐条据理力争,最终达成了协议。2008年,成都高新区的外资企业已达700多家,李岗参与了与多数企业的谈判和引入。 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李明,每周都要接待几批外国考察团,他还要帮助外国企业注册、寻找当地最好的人才,甚至还要抽出时间去看看外国小孩的教育情况。虽然事情很琐碎,可是他说“打动投资者的,往往是工作细节”。 政府海归还具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战略思考。从英国回来的武恒,负责软件企业的招商引资。在他的思维中,海归应该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全球化的心脏。 武恒说,每个国家都要在国际产业链上找到位置,发挥优势,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一旦找准产业链,就应该“全身心刺进去”——需要发展哪个产业,海归就该主动出击,找到世界上这个产业最强的企业和项目并引进,“我们必须有全球化的视野,才能提升本地科技产业的品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恒和同事们每天至少要打30个电话,跟外国公司驻中国的办事处联系,吸引他们来投资。 在笔者的采访中,政府海归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说,成都高新区给了海归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做事情没有拘束感,让他们有不断向前的激情和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海归就像一种粘合剂,把中国的企业粘到世界的产业链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