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3月1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专版
成都高新区全面一流科学发展纪实之应对危机
行动:危机中的信心密码
2009-03-11
王子刚 吴军
    四川成都高新区“天府新谷”写字楼8楼,2月26日下午,成都高新区教育科技产业园公司的办公室里,一派忙碌的场面。营销策划部经理崔宇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忙着给众多媒体发送电子邮件。

    之所以有众多媒体关注这家公司,是因为该公司2月份宣布,要在未来3年投资10亿元,在成都高新区建设一个民营科技孵化园,吸引软件及服务外包、3G、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发展。成都市一位官员说:按照这样的投资规模和产业导向,这一项目足以纳入成都市重点工程的序列。

    当前,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波及中国,许多企业举步维艰。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家民营企业却逆势而上,进行10亿元的大手笔投资,当地媒体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新闻。在成都高新区,敢逆势而上的,不只是成都高新区教育科技产业园公司。打开成都高新区公众信息网,首页就能找到不少类似的例子:世界500强企业埃森哲公司,决定在成都高新区投资建设全球交付中心;英特尔将关闭其位于上海浦东的工厂,年内分批迁往成都高新区;以高新区为核心的成都服务外包业,2009年力争引进至少30个项目。

    著名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彭壮壮,曾对成都高新区做过深入调研。他说,金融危机来袭的速度和带来的损失,超出了全球很多政府和企业原先的估计,但在更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对全球产业布局带来结构性的调整,正是在这结构性的调整中,我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机遇。

    危机袭来,已是强弩之末

    由于近年来极大地融入了全球市场,地处内陆的四川省成都市,也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痕迹。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东对此有真切的认识。经贸发展局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主管高新区内的产业发展、企业服务、金融商贸、城乡统筹、物价、统计、交通等工作。作为经贸发展局一把手的杨东,每天都要跟企业打交道。因此,企业遇到什么困难,他十分清楚。

    他把成都高新区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按严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少数外向型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订单量远远低于往年水平。进入2009年,这些企业获得订单仍然很困难,恢复元气需要假以时日。杨东举例说,一家面向日本市场的半导体企业,订单减少了30%,过去为赶订单,员工要加班,现在不仅不需要加班,企业还要动员员工轮休。

    第二层次——大量企业2008年初制定的增长目标,受金融危机冲击而未能达到,但订单量基本与上年持平。这类企业大约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60%到70%。杨东说,成都高新区内的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实现既定增长目标的压力,但是仍然能够保持动态发展。

    第三层次——所在行业符合国家扩大内需相关政策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反而找到了发展机遇,如铁路建设、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企业。比如,生产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的新技术企业——成都交大光芒实业有限公司,几个月前在全国高速铁路综合监控系统的公开招标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一举中标3.26亿元的项目。这就得益于国家加大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大内需政策。

    在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看来,金融危机到成都高新区已是强弩之末。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成都高新区受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冲击要弱一些。他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成都高新区的人力成本等比较优势,恰恰可以体现出来。只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区域产业环境,我们不仅能达到过去的预期,甚至还有望实现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目标。”

    目前见报的停产企业,没有一家是成都高新区的

    长期研究经济与金融政策的汤继强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也给一些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政府此时强势出手非常有意义。成都高新区的出击,在于为各类企业提供了不同性质的服务。对于遇到困难的企业,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敞开大门,多次邀请区内企业老总一起商议。成都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成都市长助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韩春林,坐下来跟企业老总“面对面”,倾听企业的困难,讨论帮助企业的政策措施。投资服务局、规划建设局、经贸发展局、发展策划局等高新区部门的工作人员扎进企业,认真调研,掌握一手资料,为管委会出台援助政策提供参考。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出台了许多个性化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帮助企业免受毁灭性打击。比如,成都高新区设立了2000万元的应急救援基金,用于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企业实在扛不过去了,就可以申请应急救援基金。软件园直接降低了场地租金,原来每平方米30元的租金降到了25元,有效时间长达2年。模具园的租金也降了10%到20%。

    在实行招商段、促建段、企业服务段“三段式”服务的基础上,高新区近日正式开通了962000企业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热线,实现了企业服务的全覆盖。个性化的企业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一对一的帮助,企业遇到困难,成都高新区会结合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帮助。在3月5日召开的成都高新区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上,韩春林主任说:“成都高新区要力争把企业服务工作做到极致。”

    援助政策取得了实际效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学坤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见报的成都60多家停产企业,没有一家是高新区的。”

    企业做不了的事情,政府帮它做,这才有价值

    对于面临发展机遇的企业,成都高新区同样不遗余力,从政府层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把机遇转化为成效。成都交大光芒实业有限公司中标3.26亿元的项目后,面临着巨大的扩张需求,人力不够,场地不够,资金不够,公司只好向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求助。

    2008年11月28日,韩春林主任率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公司现场办公,解决了一批实际难题。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后,拿出财政资金启动了不少项目。对企业来说,政府财政掏钱,企业干活挣钱,这是很好的机遇。于是,为企业争取政府项目,成了成都高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2月26日,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东的办公桌上,摆着各种项目书和批复函。其中一份批复函上显示,成都新光微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省泽海导航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刚刚拿到了两个国家级的项目,项目资金分别达600万元和800万元。从上级得到项目申请通知后,成都高新区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企业准备申请。有时候,其他地方的企业才准备申请项目,成都高新区的企业就已经拿到了项目立项书。

    “国家的项目信息,掌握在政府手里,企业无从了解。这个时候政府理应快速、准确地把项目信息传递给企业。如果高新区不抓紧时间帮区内企业申请项目,那么这些项目就会被别人抢得。”杨东说,“企业做不了的事情,政府帮它做,这才有价值。”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高新区的经济发展

    不仅仅是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成都经历了年初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多种压力。作为成都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成都高新区承担着消除各种负面影响,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艰巨任务。杨东说,2008年初,成都高新区GDP的增长目标是17%。大地震发生后,极重灾县有2个位于成都,分别是都江堰和彭州,成都市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增长压力。为此,成都市要求受灾较轻的区县要全力发展经济,填补地震灾害造成的缺口。

    成都高新区受灾较轻,市里寄予厚望,希望高新区能实现GDP增长26%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靠什么?最重要的,是靠企业。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为企业做好服务,是成都高新区的重点工作。成都高新区的工作人员深知:服务企业,就是服务高新区的经济发展。

    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成都震感强烈。刚刚到经贸发展局局长任上才2个月的杨东,“感觉像世界末日来临一样”。当人们还沉浸在惊恐之中时,成都高新区领导就做出果断决定:管委会人员立刻奔赴各企业,了解企业受灾情况。工作人员用了2天时间,把全区3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受灾情况摸了个遍。随后,高新区又找来专家,挨家挨户为企业进行房屋安全鉴定。不到半个月,成都高新区的企业全部恢复生产。

    药品是抗震救灾急需的物资,当高新区许多医药企业面临原材料和物流的困难时,经过成都高新区出面争取,抗震救灾指挥部把这些企业的原材料列入救灾物资,优先运输。这样,既帮助企业保证了产能,又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物资保障。

    2008年6月,为了恢复企业继续投资发展的信心,成都高新区千方百计邀请5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前来考察,在区内企业和风险投资之间搭建桥梁。企业在成都高新区的细心呵护下实现了快速成长。2008年,成都高新区的GDP增长速度达到26.2%,有力地弥补了地震、金融危机等各种灾害对成都经济的负面影响。

    信心,来源于企业和政府的互相支持

    高新区支持企业的同时,也需要来自企业的支持。令杨东感动的是,企业记着高新区的“情”,每当高新区需要企业支援的时候,老总们总是很爽快地伸出援手。在成都高新区,政府和企业形成了可贵的互信。

    2008年5月13日下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极重灾区都江堰的抢险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大批救灾物资在成都集结,等待运进都江堰灾区。成都市计划在通往都江堰的高速公路起点,也就是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建设一个物资中转站。下午3点多,杨东接到了市里电话,要求腾出一个仓库,作为救灾物资中转站。市长晚上10点来检查。这是一项紧急任务。杨东想来想去,觉得西部园区的雅驰工业园适合建仓库。一个电话打过去,雅驰工业园的老总二话不说,决定腾出自己的仓库,供抗震救灾指挥部无偿使用。工业园还派出工人连夜清理仓库,通电灯、通电话。深夜,来自河南的一辆大卡车开进雅驰工业园,顺利卸下了救灾物资,这个中转站由此开始了忙碌。

    在成都高新区,为救灾出力、为政府分忧的企业,还有很多很多。有的企业食堂为灾民和救援人员免费提供盒饭;有的企业推迟原有订单,为灾区生产急需的药品、光缆;有的商业企业通宵开放,为市民供应生活用品。“危机面前,企业和政府互相支持,对未来的信心就来源于此。”杨东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