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在线】:“五个严禁”能否守住社会公正最后防线
“两高”报告,又把老百姓非常关注的司法公正话题推到前台。3月10日晚,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主任韩德云,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汉宇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共同解读“两高”报告,探讨司法公正。
“五个严禁”设定司法高压线
最高法院报告透露,去年共查处违纪违法人员712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105人。
3月10日,王胜俊在报告中措辞严厉:有的法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司法不公,司法不廉,极少数人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引人注目的是,去年最高法院推出了“五个严禁”的禁令:严禁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严禁违反规定与律师进行不正当交往;严禁插手过问他人办理的案件;严禁在委托评估、拍卖等活动中徇私舞弊;严禁泄露审判工作秘密。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称,当前各种消极因素对法官队伍的影响和侵蚀仍然较为严重,少数法官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仍时有发生,特别是极少数法院领导干部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司法权威性和司法公信力,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经过认真查找,当前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少数法官在“请托说情之风”的影
响下,利用职权办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针对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的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五个严禁”的硬性规定。同时公布“五个严禁”和举报电话,对违反规定的人员,一律调离工作岗位,严格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司法裁判,被称作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五个严禁”的出台能否对确保司法公正发挥切实作用?
对此,作为高级法院副院长,李汉宇委员说,最高法院确实非常重视队伍建设,不仅出台了“五个严禁”,还有一系列规范内部的纪律相关文件,有的已经出台了,有的正在起草。总的趋势就是全面规范法院的审判、执行、监督各项功能之间互相的关系,特别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等。
“‘五个严禁’,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关注的法院纪律建设的五个方面作出了规范。比方说,关于不能接受当事人的请客送礼,规范和律师的关系,不能够插手过问自给经办的案子,以及要对自己相关的这类案件的处理,具体到对评估、拍卖这些问题都明确起来了。这说明,这些环节是最高法院感到是人民群众反响比较强烈、也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决心是很大的。”李汉宇委员说。
禁令高压线能否一劳永逸
“我相信‘五个严禁’作为一条高压线会管用。”李汉宇说,“但是不是靠宣布几条禁令,就能够从此把问题解决好、一劳永逸了呢?我本人不敢这样期望。”
李汉宇坦言,“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官作为裁判者,特别是资深的大法官,不断地有人因为违法违纪特别是因为贪污案件受到刑事追究。本来是掌握审判权、执行权的法官,不断地坐到被告席上,最后被定罪量刑,追究法律责任,这样的事例如果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司法权威就会受到质疑,人民就会失去对司法机关公信力的信心。”
李汉宇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法院系统追求司法公正,追求队伍管理的完善,追求法官职业的公信力,将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五个严禁”的出台,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五个严禁”规定的内容本身都是作为法官的基本职责,应该遵循的,现在专门提出“五个严禁”是否有实际意义?
韩德云代表虽然不做具体的诉讼业务,但从所处的律师行业出发,还是颇有感慨。“其实,‘五个严禁’本身的内容并不是新的规定,是把最近几年比较突出的影响法院队伍廉洁、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形,具体提了出来,并加以‘充电’,把电压设得高一点,让犯规的踩一下就会被电着,受到的处分会更为严格。”
韩德云代表认为,“五个严禁”的设定,体现了法院在自身队伍建设中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以前我们设了很多禁令,大家都记不住了,这个不准那个不准,十个不准,八个不准,二十个不准。现在其他‘不准’先摆一边,能够使这‘五个严禁’让大家记牢、记住。这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式。”
韩德云说,更为关键的是,这“五个严禁”实际反映了当前影响法官队伍建设、影响司法公正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多发地。先把这些突出问题解决了,再逐步解决其他的一些问题。
“但一方面我们为‘五个严禁’的设定高兴,抓住了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但另一方面也很遗憾,因为到今天我们还在为不要和当事人请客、送礼这种现象而攻难克艰。”韩德云代表坦言。
对此李汉宇委员表示认同。他感叹:“尤其不得涉及审判机密,这是常识,但为什么最高法院把它作为‘五个严禁’中的一条提出来,这很值得法院工作人员深思。”
韩德云代表剖析认为,为什么像“五个严禁”规定的这些情形禁而不止,屡禁屡犯?“其实质反映了目前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要加快推进,解决体制和机制性障碍。”
韩德云认为,在基层法院,“五个严禁”禁止的情形可能更普遍地存在,这涉及比如经费保障、高薪养廉的问题,司法人员在案件增多的情况下,基层法院没有补贴,干一百件案件和一百五十件案件、两百件案件是一样的,没有区别,一系列的因素说明如果不从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去解决,光靠“五个严禁”可能并不会根本奏效。
何兵说,“五个严禁”这样的制度作为应急措施出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司法改革要落实到人民性上,确保司法公开、监督公开,并且靠制度落实到实处。
要让司法工作处于公众监督之下
最高法院强调,司法公正要以老百姓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人们对司法公开、司法为民寄予了更多厚望。。
作为法院副院长,李汉宇的态度非常鲜明。“我认为一定要让司法工作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一定要打破它的神秘性,一定不要担心一旦公开了以后,法官这个职业群体好像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什么东西,就会丧失权威。我不这么看。”
他拿“两高”报告举例说,“‘两高’报告写得很好的地方就是,一些生僻的专业名词尽量不用,非要用的时候报告后边都有专门的解释,都非常大众化,你一看就明白。咱们在文书里完全可以这样做。”
“司法公开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就像司法公正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一样。”韩德云代表认为,这个公开不仅仅是审判过程的公开,也包括最重要的是审判结果的公开和司法队伍建设的公开。
这次两会上,韩德云带来了一个建议,即裁判文书公开的问题。“裁判文书公开不仅仅是开庭的公开,最后结果怎么样,这一方面让当事人有一个公道的解释和说法,最重要的是让民众和社会对法官和法院的审判活动的监督有了依据,因为在没有公开的情况下,除了当事人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凡是属于公开审判的案件,结果的公开是很重要的。”
“审判结果的公开如果能够真正落实的话,对当前来讲,增加司法的人民性,司法为改善民生、为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利益而服务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当前可能需要着力去加强解决的。”韩德云说。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