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2日
星期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答(九)

【校媒记者看两会】:如何用好见习制度“减压阀”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12    [打印] [关闭]
    

    孙文彬(《北洋人》主编、天津高校传媒联盟副主席)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从2009年起,用3年组织100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而我身边同学们的见习情况多是:企业不愿招,学生也不一定愿去。有分析认为,大学生见习难,学生和见习单位的原因都有:一方面企业不愿负安全责任;另一方面,学生不愿去底层岗位又缺乏基本工作技能,做不了什么。请问,从长远来看,另外两个角色——政府和高校,有哪些具体措施帮助大学生见习、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学生应如何看待见习?

    郝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见习制度是大学生就业的“减压阀”,是欧美国家促进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机制,在大型企业、律师事务所和金融机构广泛实行。大学生通过在用人机构为期6个月至1年的见习实践,了解和熟悉该行业和工种的职业规范,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并有助于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建议我国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作为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准就业”机制,在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缓冲地带”。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各级学术文化机构,各大企业、律所、银行、饭店和旅行社等等,都要为建立就业见习制度提供有利条件。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