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越多政治 街头越少暴力
在这个网络让表达门槛越来越低、让政治参与越来越容易的时代,参政议政已经没有了会堂的区隔。在场的代表委员们,不在场的公众和网友,10天中共同提起了许多话题,发出了许多声音,针砭了很多时弊,多少丑恶、不公、谎言被揭露出来,多少平日被视为敏感的话题此时都可以毫无忌讳地讨论了。很多人肯定都会有这样的期待,如果平常也有两会这样通畅的表达通道,不平者能找到说理的地方,受害者能及时把委屈说出来,那能减少多少矛盾和冲突,减少多少暴力和以暴制暴?
两会越多政治,街头越少政治——这是当政者应时刻谨记的真理和格言,当一个社会的公众能通过“两会”这样规范、安全、合法的制度途径,畅通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时,他们就会越少地选择在街头表达意愿。我所说的“两会”,不仅指这十天的人大和政协两个会议,而是指两种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前者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后者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人参政议政、行使政治权利、表达利益诉求的两个最基本制度通道,而不是仅仅每年3月两场重要的会议。
议会是社会的稳定器,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专家蔡定剑的判断。他说:一个有健全代议制的国家,议会都能起到有效稳定社会的作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议会制不健全的国家,政治暴力就在所难免。因为代议机关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包容各政党、社会各阶级、阶层人士,他们在代议机关中发表意见、进行辩论。这种辩论毕竟是在秩序范围内,受到法律约束的,比暴力斗争要文明、温和得多,从而给社会造成的震荡和破坏也小得多。任何一个社会都充满着矛盾,现代社会虽然存在着各种解决矛盾的渠道:新闻言论、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等等,但其中,只有代议民主这条渠道最有利于社会稳定。
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两个最大的民意渠道能畅通,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公众的不满会得到很大排解,从而会大大减少街头的不满行动。
贵州的石宗源书记对此应有更深的体会。在反省瓮安“6·28”群体性事件时,这位从新闻出版署走出来的官员多次强调,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多方为群众提供畅通的诉求渠道,使群众有话有处说,有理有处讲,有难有处帮,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如何让群体“有话有处说”呢?我们不是没有“表达”的制度通道,人大和政协如果能在日常政治中发挥像在“两会”时的积极作用,许多矛盾都会被化解于“可治理”之时,而不致失去控制。
许多暴力冲突的根源,就是人被逼得“无处讲理”。反思去年发生的几起群体性事件和暴力冲突,从贵州瓮安到重庆,从云南孟连到陕西,再到上海的杨佳案——许多事件的起因其实很小,瓮安事件起源于群众对一个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的不满,杨佳案的起因仅仅是一辆自行车。为什么小问题激化成了大冲突?很大程度上就是小矛盾、小情绪、小冲突缺乏暴露和缓解的出口,没有良性的互动和沟通机制。琐碎、庸常的日常冲突得不到解决,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群众有话无处说、有理没处讲,矛盾激化中一切就陷入不可治理、不可调和的失控状态,冲突一触即发,演变成群体性暴力冲突。
两会越多政治,就是期待人大和政协能在日常中有更多的作为,有更多吸纳民意、吸纳公众参与政治的机会。就拿云南孟连事件来说,如果当地政协能早注意到胶农和企业的矛盾,及时介入协调沟通;如果当地人大能早注意到民众对警方和企业的怨愤,早点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批评和质询,人们还会涌上街头用拳头说理吗?一个地方的人大和政协越有作为,这个地方的社会也就越稳定,代议机关中激烈的争吵和交锋,取代了引起动荡的街头政治。相反,社会最不稳定的地方,人大和政协往往最沉默、最无为。
又一年春暖花开,初春的阳光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政治应该留在会堂中,而不应该打破街头这醉人的春光和平静的幸福。枪炮作声法无声,这是古罗马哲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延伸就是:两会越多政治,街头越少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