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下基层
本报记者 辛明
民革中央常委龚世萍委员表示,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如果单凭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就地安置,或者鼓励大学生创业,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国家应该出台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赴需求量大的边远山区就业,并实行定期轮换的制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龚世萍表示,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安排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关系到家庭稳定、社会稳定的问题,甚至还关系到国家如何对待和使用知识分子的问题。
“建议政府把补助资金用在鼓励大学生到边远的、艰苦的地方,甚至到农村去工作。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可以提高工资待遇,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里的工资是900元,那么到边远农村去,就给1300,甚至更多。此外,国家出台轮换的政策,比如5年之后,大学生可以再回到生活的城市,政府在招考公务员,工龄的计算或者福利上给予政策上的照顾。”龚世萍说。
“只要有政策上的有力保证,很多大学生还是愿意的,这种方式比激励大学创业更有效果。”龚世萍委员说。
龚世萍认为,这种方式对大学毕业生的成长也有好处,“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发挥的空间更大,他们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且能了解到基层的具体情况,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就拿医学院的硕士生、博士毕业生来说,在城市里,他们毕业之后只能当实习或者医生,很难有用武之地,但是到边远的基层之后,发挥的空间更大,既能锻炼自身能力,又能了解基层情况,还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人道主义精神。用这种办法长期轮换下去,边远山区和毕业生双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