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3日
星期
会场内外,大学生与代表委员共同关注——

如何对困难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援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13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向外界坦言,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专门强调要“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中国青年报携手国内数十家高校媒体,组织“校媒记者看两会”活动,发起“困难高校学生就业援助计划”。下面选取的几个求职故事,只是困难高校学生就业群体的缩影。对于贫困大学生,一份工作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而且意味着人的尊严,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那些努力跳出农门的大学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脉”,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多年刻苦求学是否能换来一个谋生的饭碗?贫困大学生的身上背负的不只是自己的梦想,还有整个家庭。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就业之路在何方?

    蒋琳:公司为何拒录农村学生

    刘纳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春报》记者

    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级新闻2班的蒋琳,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双耳失聪,母亲体弱多病,家里还有一个正上高三的弟弟。

    辽宁省凤城市良种村,是一个我们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地名。就在这样一个村庄里,几十年来,只走出了11名大学生,蒋琳就是其中之一。蒋琳年幼时,父亲的失聪使家里的生活状况急转直下,四处求医,但最终无果。对于一个靠种地谋生的家庭,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从未给蒋琳带来退学的压力。“有文化,才能过上好日子,才能有钱给爸看病。”父亲对蒋琳说。蒋琳的确不负众望,以全县第四名的高考成绩考到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也成为了村里第一个来北京上大学的人。

    大学一年级时,蒋琳受到耶鲁大学基金会的援助,解决了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蒋琳想,父母已经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供她上大学,家里还有个上学的弟弟,因此决定要靠自己的能力完成学业。于是,刚上大学时,蒋琳就开始做家教;学习成绩优异的她,每年都会获得奖学金。凭借着家教挣来的钱和奖学金,蒋琳独自承担剩下3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并坚持寄钱回家,供弟弟上学。

    大学里一直保持班级前几名的她,本有很大的希望考上研究生。但是,为了上学的弟弟,为了体弱多病的父母,蒋琳决定毕业后先工作,缓解家里拮据的状况。“父母供我上学,我必须回报他们。”

    然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往年更严峻,对蒋琳这样既没关系,又非出自名校的农村女生,更是难上加难。许多单位的名校情结,性别歧视,户籍划分已司空见惯。

    一次她去一家公司面试,要求填写详实的家庭状况。蒋琳如实填写了自己的家庭状况,没想到公司竟然因蒋琳家庭贫困而拒绝了她。他们主观臆断,认为农村出身的学生眼界不宽,创造力差,父母没有文化,孩子的素质也可能低下。他们就因为这个毫无根据的理由拒绝了蒋琳,甚至都没给她自我介绍的机会。

    此事对蒋琳打击很大,但她并未因此失去信心。她说:“我不会怨天尤人,我会用自己的实力证明,来自农村,我依然优秀。”

    王迷晴:贫穷让我自立 生活给我信心

    刘震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记者

    王迷晴曾一度经历不幸的生活。在她两个月大的时候,父亲不幸触电身亡,之后母亲出走,她和姐姐开始了与祖父母十几年相依为命的生活。临近高考的时候,祖母和祖父又相继患病离世。她曾一度觉得,自己仿佛已被整个世界抛弃。

    然而,王迷晴还是勇敢地挺过来了。2005年8月,王迷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她捧着一张鲜艳的红色录取通知书回到家,和姐姐高兴了许久才意识到上大学是要交学费的。

    那天晚上,姐妹俩几乎彻夜未眠。第二天,姐姐决定去南方开始她的打工生涯。至今王迷晴仍记得,那一晚和姐姐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发呆时,姐姐突然问她的那句话:“我要是去打工,你说能不能赚够咱俩吃饭的钱?”

    离开家乡到北京读书的王迷晴,从此在心里坚定了一个信念:任何事如果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我决不会放弃努力。

    很多人的大学生活是很惬意的,但王迷晴却很特别。与家境宽裕的同学们不同,她必须尽可能地缓解姐姐的压力,因此对于她来说,大学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是打工经历的起点。当其他同学在课余时间休息玩乐的时候,她总是非常忙碌。每周二下午,她要到学校宣传部勤工助学,周末完成一周的学习任务之后要到校外做家教,碰上假期会去做促销,没有促销她就会到秀水街的一间服装店做临时销售员。对于她而言,奔波和忙碌在她的字典里的同义词就是“生活”。

    王迷晴并未因打工影响学习。在校期间,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位列年级前三名,曾经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各类市级、校级奖学金和助学金。

    同时,她也抓住每一个机会积极投身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校期间,她曾担任过学校党委宣传部编辑助理、学校记者团记者、北京2008年奥运会朝阳公园沙滩排球比赛场馆志愿者、北京朝阳区图书馆老年英语学习中心助理教师等。

    同很多人一样,她在大三时还在考研和工作之间犹豫不定。但经过现实的考虑,为了减轻经济上的压力,她最终选择了走出校园,寻找工作,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海投”简历。在过去一年多里,她先后到过多家网站、公关公司、旅行机构实习。

    一路下来,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十分费力地投了简历、参加了笔试和面试,结果却得不到任何答复。这似乎又是命运对她开的玩笑,然而王迷晴从未想过要退缩。她始终坚定心中的信念,不断地继续尝试,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努力总会有回报,王迷晴先后收到携程旅行网和国贸某著名广告公司的offer,但出于职业生涯的考虑,她最终选择去做中青旅会展公司的实习策划助理,转眼已经做了两个多月,虽然签约的事情仍未敲定,但收获了经验的她面对未来自信满满。

    赵丽娜:前途靠规划不靠门路

    马旭 中央民族大学《民声时报》记者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尤其是那些没有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的同学,他们在求职的更是挑战重重。但是中央民族大学2005级金融学的赵丽娜却看起来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赵丽娜来自黑龙江省铁力市一个普通家庭,两年前父母离异,她还有一个已经嫁人的姐姐。

    赵丽娜告诉笔者,她当初来到民大是为了圆自己的北京梦,希冀北京能有一片自己的天空,而选择金融这个专业则是为了学习理财之道,将来可以经商。

    但后来她发现,大学和她预想的有些差距,仅凭大学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去社会上闯荡远远不够。这让她一度有些无所适从。

    家境并不宽裕的她必须在课余时间积极寻找兼职,用打工得到的钱贴补学习生活费用,尽量不向家里伸手。“家教、促销我都做过,直到现在我还在做家教。其实赚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与人打交道,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人脉就是财脉嘛!”她笑着说。

    兼职让她渐渐积累了社会经验。她发现,社会才是一所无所不包的大学。确定了毕业后直接工作的职业规划,她开始利用身边的一切机会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赵丽娜开始了招商银行的校园卡代理工作。此时的丽娜已经有了一个模糊却笃定的想法——创业。

    大三暑假,她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担任销售助理,主要负责一些客户调查、电话销售和内勤文秘等工作,工作很繁复也很琐碎,而且看起来和她的专业知识并不挂钩。但是,赵丽娜觉得这并不妨碍她在实践中收获。

    如今,即将毕业的赵丽娜淡定依旧。看着身边的同学为毕业后的出路着急,挖空心思找关系、找门路就业,她庆幸当初早早作出了清晰的人生规划。现在的她,在参与一个教育培训的创业项目,在自己的一方田地中耕耘。

    赵丽娜现在不急于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自己的目标。“我现在23岁,目标是28岁时年薪过百万”。

    刘福坤:自信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

    聂然 天津科技大学 大学生通讯社记者

    又是一年初春,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应聘成功的人已经签订了合同,但还有大部分人仍然在为寻找自己的未来而东奔西走,天津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大四学生刘福坤就是其中之一。

    刘福坤家在四川达州,从小家里就非常贫困,小时候都是光着脚走山路去上学。他还有个弟弟,因为家里没钱,被迫在中学时就辍学在家了。

    大学四年,刘福坤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自己打工或是奖学金来支付的。“其实我觉得从小吃的这些苦让我学会了独立,这些经历反而应该算是一种财富吧。父母生养我们都不容易,吃点苦有时也不是一件坏事。”

    刘福坤现在马上面临毕业,还有大学四年的助学贷款要还,所以找到一份工作对他来说“很紧迫”。

    上周,刘福坤去了天津国展中心的人才招聘会,之前还去过北京和成都,此外还在网上投了简历,上海、杭州、广州、珠三角遍地开花,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

    前段时间,刘福坤去成都一家公司面试,5个人里有4个人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刘福坤坐在当中潜意识里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面试官第一句话就问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听到回答后表情马上有所改变,但出于礼貌还是问了之后的一些问题。我当时感觉很难受的,就好像是一堵墙无法逾越。”

    但后来,经历多了刘福坤也就学会了如何放平心态。“毕业学校、家庭出身这些可能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心里的障碍,毕竟我们不能总用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让自己充满自信才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坦然面对,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怕吃苦,我相信会离梦想越来越近的。”

    小刘坦陈,今年的形势每个人都了解,所以在工资待遇上是没什么太高要求,毕竟刚步入社会,他只希望能够在工作单位多学些技术和知识,为将来打下基础。

    李斐:当就业遇上户口

    秦梦婷 周宙 上海交通大学《益友报》记者

    李庆庆 郭强 南京理工大学《青年报》记者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李斐(化名)同学今年读研究生二年级,目前她正在上海贝恩咨询公司实习。她说,自己与同校男友从研一开始就关注毕业落户问题,并一直努力按照落户“评分细则”提高自己的“分数”。

    所谓“分数”是指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入沪的“就业评分”。近日,备受关注的上海市户籍新政正在细化中,其中有方案这样建议:凡满足七大类指标累计积分达到100分者,即可具备入户上海的条件。

    据了解,上海一直以来实行应届毕业生留沪“积分”制度,比如博士27分,硕士24分,本科21分,普通高校8分,名校12分~15分,并根据学习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所获奖励等进行不同的打分。所以,分数档案成了渴望留沪的非上海生源毕业生们斤斤计较的“账本”。虽然目前上海户改正逐步放松限制,但“标准分数”依然持续走高,正有赶超100分之势。

    李斐告诉记者,来上海学习本就有定居的打算,很想早日融入这个自己为之奋斗的城市。“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得搞定户口啊!”李斐笑着说,“没户口,就是借读到初中,还得回生源地参加中考、高考。虽然现在上海出台了居住证满7年就能转户口,但没户口总没有归属感,以后孩子借读时也会有这种感觉吧。”

    她还说,自己的一些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考虑到户口,就会放弃外地,甚至杭州等一些二线城市的高薪工作,转而投向上海的基层事业单位,因为这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分”,自己将来也很可能会这么做。

    李斐这种渴望“归属”的情感并非个例,对多数毕业生来说,能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工作仍是首选,而一些二线城市即使取消了落户限制,其吸引力仍然比不上直辖市。

    让李斐有这种强烈的“户籍”情结的,还在于求职时的“户籍”壁垒。“一些大型国企,还是会很在乎户籍,外地本科生基本上连笔试的资格都没有。”

    近日,《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求职时,在户口和高薪的选择中,75.1%的人会选择高薪但不能解决户口的工作。

    南京理工大学就业办的盛老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仔细考虑,要三思而后行,户口在大城市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权衡利弊,不要一味地追求户口,导致其他工作不做,这样反而会错失很多机会。我们要做个理智的求职者,这样才能在求职路上走得更好。

    实习生 唐轶 沈梦菲整理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校媒网(www.chinaumu.org)“困难高校学生就业援助计划”专题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