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6日
星期

各国对伦敦金融峰会各有所求

马建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16    [打印] [关闭]
    德国总理默克尔14日在伦敦会晤英国首相布朗后表示,她对于各方在4月举行的伦敦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达成共识感到乐观。

    虽然默克尔表态积极,但美、英、德、法对会议侧重点的分歧目前已经显现:美国与英国立场相近,呼吁加大政府经济刺激计划规模,而德国和法国声音一致,认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才是重点。

    美国力主拯救实体经济

    德法疾呼建设监管体系

    最近几天,多名美国政要纷纷表态,主张将伦敦峰会的“主调”转移到协力拯救实体经济上,以淡化欧盟的金融监管主张。

    对此,默克尔表示,“德国的一揽子刺激计划所投入的资金已占德国GDP的4.2%,与美国的比例相当。现在谈论的不应是继续投入,而是使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默克尔和萨科齐12日在柏林会晤时一致回绝了美国的要求。默克尔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继续花钱,而是要建立一个防止类似经济灾难重演的监管体系”。

    卢森堡首相容克13日也表达了与德法相同的观点:如果继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欧洲将债台高筑,“欧洲应对危机的政府支出已达到了GDP的3.4%到4%,在采取任何刺激计划前必须考虑其对今后一两年欧洲经济的影响”。

    在德法联手后,作为伦敦峰会东道主的英国,其立场近来呈现出与美国趋同的迹象。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近日就对加大经济刺激力度的主张表示认同。

    大西洋两岸在应对危机方面的分歧给即将举行的伦敦金融峰会增添了不确定性。

    布朗变调以期政治上挣分

    以金融和服务为支柱产业的英国,目前已成为“发达经济体中遭受经济危机影响最惨重的国家”,而做过财政大臣的布朗首相在国内的支持率不断下降。在这一背景下,伦敦金融峰会对于英国经济和布朗执政前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布朗曾多次表示,峰会将锻就一个应对危机的“全球新政”,协调全球金融监管和经济政策,改革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类的国际金融机构。

    分析人士认为,布朗的立场最近之所以出现些微变化,与美国的口径趋同,是因为他考虑到英美特殊关系,需要迁就于美国,为的是确保伦敦峰会获得美国支持并能取得一定成果,以期在政治上挣分。

    期待不一 各国表态各异

    德国和法国的考虑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失灵源于疏于监管的美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应该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寻找问题,将关注点集中在如何促进贸易、加强金融监管以杜绝金融危机重演上。

    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又极力想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刺激市场需求保持制造业稳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刺激经济恢复。

    观察家认为,各方对伦敦金融峰会期待不一,态度各异,反映出各个国家虽然都面临危机,但各自情况不同,应对之策也自然不同。

    奥巴马:不期望峰会得出什么“具体承诺”

    去年11月举行的华盛顿金融峰会被普遍认为是只讨论了一些原则,而伦敦峰会必须拿出强有力的行动,为规范金融市场推出一套更严格的监管体系,以避免当前波及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重演。

    但美国对伦敦金融峰会达成应对危机的“全球新政”前景却并不看好。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并不期望各国首脑在峰会上得出什么“具体承诺”。

    英国财政大臣达林13日说:“我认为应该对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有现实的认识。”他认为,伦敦峰会其实也是应对全球危机努力的一个部分。言外之意是不要对峰会期望值过高。

    布朗首相的发言人在记者吹风会上也说,“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会议的主要目标是显示全世界正在走到一起应对危机”。

    据新华社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