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6日
星期
在“3·15”这个特殊日子,我国高校领军人物振臂疾呼——

对待学术不端要像“围剿”兴奋剂

周济:对这种行为要“零容忍”,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新华社记者 吴晶 余靖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16    [打印] [关闭]
    高校若不是净土,何谈社会?!中国高校领军人物发出的疾呼,在学术不端行为和剽窃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下,更具警示意味。

    在3月15日这个强调“诚信”的日子,教育部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邀请多位高校校长和教育专家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去年,浙江大学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等人的论文剽窃事件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鉴于这一事件的影响十分广泛,学校在解除与贺海波的聘任合同后,最近又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这一事件给学校声誉带来严重影响,也警示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学术道德建设。”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说。

    “扎扎实实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搞实惠的人越来越多。”放眼当下的中国高校,与会者不得不对类似的现象产生忧虑。

    类似事件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学术不端的成因。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认为,就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而言,在大多数学科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但目前与切身利益挂钩的硬性考核指标导致科研人员坐不住“冷板凳”。

    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吴树青说,学术不端行为与当前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取向有关。“必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扭转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在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看来,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还有更深层次的利益驱动。近年来,诸多大学为了抬高自身的学术声誉,也为在一些评估的“数字”里有更好的表现,聘用了一些“学术大腕”来为之撑撑“门面”。一些受聘者也为个人利益,不顾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而多处兼职。这种“不良兼职”现象毒化了“学术空气”。

    “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科学研究可以给个人和学术机构带来利益。”杨玉良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切断利益链。”

    据了解,中国不少高校已开始构建学风监控和防范体系,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学校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加强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等。

    一些学校还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推出创新举措,如浙江大学向所有研究生导师明确提出“五不准”的学术规范原则,实施博士后人员与合作导师签署诚信公约的制度。北京大学完善了学位论文失范责任追究制度,并计划分学科设立学术规范课程,针对案例加强宣传教育。

    “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教育部部长周济说:“一旦发现,要及时果断、严肃处理,敢于下猛药,不得推诿和隐瞒。”

    他指出,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通过提高道德自律,加强制度约束,发挥社会监督力量,使学者“不愿”、“不能”、“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学术创新取决于学者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尊崇和执着——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的一番话,代表着学术净土守护者的心声。

    据悉,教育部正逐步将学术道德建设纳入高校课程,并将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周济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要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