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甫:人争近利,我图远功
民国初年,有“中国第一银行家”之誉的陈光甫,突然办起了旅行社,引得后世为其缘由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陈光甫此举,皆因“斗气”。一次,陈光甫到一家外国人开办的旅行社买船票,柜台里的外籍职员却径自与一西洋女子交谈。陈光甫伫立良久,未见招待,便愤然退出,“遂毅然有经营旅行社之志”。
也有人说,陈光甫本就是“酷好山水、南北西东之人”,一生“萍踪所至,不止万里”,这些亲身体验让他深觉国内旅行反不及到国外舒适。
一个午夜,陈光甫乘火车到徐州,眼见候车乘客因无处栖身而在寒风中发抖。他随即想到,应设一服务机构,为辛劳过客提供休憩之所。这类机构便成了陈光甫“设计中国旅行社最早的一幅蓝图。”
不过,据长沙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郑焱考证,以上说法仅是诸多原因之一。作为“连蒋介石都要虚心请教的金融家”,陈光甫开办旅行社,自然有着更深远的目的。
1923年中国旅行社开创之初,仅以客运为主,并代售水陆空客票。由于知者甚少,乏人问津,深谙经营之道的陈光甫决定,凡前来购票者,一概赠送精制票夹1个。他还特意培训一批接待人员,身着统一制服,在火车站专事迎来送往。几经努力,中国旅行社方为外界所知晓。
由此陈光甫的旅行社才得以步入正轨,“先是海宁观潮、惠山游湖、富春揽胜,尔后北起长城,南至粤桂,东尽海隅,西达黔滇,名山胜水间都留下旅游团的屐痕。”
作为中国第一家旅游企业,诸事无所依傍,因此犹重创新。在陈光甫的要求下,中国旅行社的业务从组织游览、接待会议发展到代办出国手续,代理保险,还创办了第一份旅游类月刊《旅行杂志》,最后甚至发展出类似今天的vip会员服务。到1937年,其会员已达近千人。
研究中国旅行社多年的郑焱对此评价说,其业务覆盖面之大,就是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也少有旅行社能与之相比。
只是,这些代办服务项目大多超出了旅游服务的范围,而且收费极低,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因此旅行社创办的前8年,年年亏损。以至于股东们担忧“将喝西北风度日”。
此时的陈光甫力排众议,他在话语中透露了创办旅行社的另一目的:“君等所称盈亏,仅限于表面之数字,实则旅行社之盈余,有倍于上海银行者。盖天地间事物有重于金钱者,好感是也。今旅行社博得社会人士无量之好感,其盈余为何如也?”
最后,他以“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一句与诸人共勉。
在郑焱看来,陈光甫或许是中国近代注重“企业形象”的第一人。惟其如此,他才能把效益摆在一边,把“服务社会”4个字刻在旅行社员工的办公桌上。
在实践中,陈光甫一手设计了“招待所”这个新兴事物,要求其“设备不必图绮丽,而清洁卫生,伺应周到,则当严格讲求”,取其名是为了使员工时时体味“招待”二字的含义,谨记为旅客服务的宗旨。
有旅客来信,称赞其招待所“房屋设备颇新颖适宜,无异第二家庭,且无一般旅馆之喧扰情形……”
当时旅行社负责人朱继珊也回忆,在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在其下榻的华清池招待所感叹:“你们中国旅行社是中国最好的服务单位”。
的确,以服务而论,这个评价当之无愧。
一位法国客人,抗战开始时寄存于中国旅行社几件行李,十年后仍能完璧归赵。
一位病人从上海虹桥疗养院打电话给旅行社,说想在手术前与远在陕西的妻儿见面,却不知家人在何处,希望能予以帮助。后旅行社西安分社多方设法,终于找到,并派专人伴送来沪,使得一家团聚。
但令人惋惜的是,1937年后,中国旅行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成就在战火中损失殆尽。1949年陈光甫避居香港。到1953年,已然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中国旅行社宣布正式撤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陆的旅游业方始复苏,单就旅行社而言,却已不复陈光甫当年创下的规模和口碑。
如今,身为湖南省旅游学会副会长的郑焱,在给当地旅行社的经理们讲课时,时常感叹:“诸位要是能学学陈光甫‘服务社会’的理念和‘创新精神’,何苦还守着老旧单一的旅游线路,搞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