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批评何妨与人为善
毕:我觉得,和理想的状态相比,现在的学术批评还有许多不足。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没有得到必要回应的情况还存在,更多的是,学术失范、学术违规、滥竽充数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得不到应有的揭露和监督。许多人身处学界,并不把学术当作志业,学术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换取名利的敲门砖,学术评论也容易异化为名利场上的吹鼓手,真正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还是比较罕见。在人文领域,就我有限的视野而言,吴迪、何蜀办的电子刊物《记忆》对史云、李丹慧所著的《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一书开展的讨论,算得上是近年来一次少有的认真的学术批评。该刊先后发表了十几篇不同角度的评论文章,都是出自学术同行之手,都是深思熟虑的专业意见。这些批评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批评缺点不留情面,肯定优点没有轻率的溢美。更值得一说的是,作者对这些批评意见都抱以诚恳感激的态度,写出回应文章,择善吸纳,又不盲从。这样在高层次上展开论辩与切磋,有利于学术思维的深化。学术观点和而不同,各方通过争鸣成为诤友。
梁:学术批评分为许多层面。打假和争鸣虽然都可以叫学术批评,但解决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对于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当然不能姑息迁就。但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就应当讲究学者的风度,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表达的权利。与人为善,语言要文明,不能恶语伤人。
毕:学术争鸣也叫学术商榷,当然要对批评对象保持起码的人格尊重。现在有些批评文章,没有与人为善的意识,使学术批评变成意气之争。从事学术研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什么类型的错误,就是什么类型的错误。整体上站不住脚,和枝节上的失误,性质不同。比如有的文章把人名、地名、书名、年代或某一句诗文说错了,一般来说,这应当算枝节上的失误,对此我以为指出即可,不必抓住一点,随意挖苦,无限上纲。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学术研究中从不出现类似的失误。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全盘把握批评对象的整体水准,而不是以偏概全。如果以一点失误,否定别人的长期积累和整体水平,甚至怀疑别人的研究资格和人格,这就超过了正常的批评限度,容易使学术批评成为酷评。而酷评是没有建设性的。
梁:说到学术批评中的人格问题,我以为还是要提倡胡适说过的话:政见可以不同,但我们不能轻易怀疑人家的人格。在学术批评中,我也认为,失误可以随时指出,一般应当就事论事。不能因为抓住一两处失误,就否定别人的学风,乃至人格。在学术批评中,对于枝节性的失误,最好是以更正的方式直接指出,不宜用杂文的方式冷嘲热讽。这不是与人为善的做法。如果批评的对象本身文风就有问题,武断霸道,那就更应当坚持说理,不能以语言暴力对抗语言暴力。网络的优点是拓宽了表达空间,但也给不文明的语言提供了撒野的机会。真正的学者对此应当有所警惕。
毕: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些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偏好和积累,而这方面恰好是别人的短处。因为经常留心这方面的材料,很容易看出别人的失误。这种情况下,可以如实地指出失误,但不宜以自己的长处笑话别人的短处,流露出幸灾乐祸的心理。
梁:看别人的文章,有两种不同的心态。有人习惯于先看别人的长处,有人习惯于先挑别人的短处。我主张交友时应当保持必要的慎重,阅读时则不妨多看别人的长处。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换位思考,博采众长。在学术批评领域提倡这些风度,我觉得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