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8日
星期

石油青年突击队有了“新兵种”

——来自央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报道之六
盖立庆 本报记者 狄多华 亓树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18    [打印] [关闭]
    学石油工程专业的井岩是一名“80后”,两年前大学毕业时来到大庆油田。入厂后,他主动要求到基层,领导就派他到油田第三采油厂206队,从采油工干起。

    “本来只是想到基层锻炼一下,去了才发现,当好一名采油工并不是那么容易。”回想刚到采油队时的情形,井岩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度让他退缩。可是“不能当逃兵”的信念还是让他留了下来。

    这里是“铁人”工作过的地方

    50多年前,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中的一员,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建功立业。如今,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正影响着无数“80后”石油青年,鼓舞他们脚踏实地、不断进取。

    井岩仅用两年就渡过“艰苦关”,走上技术员岗位,成为206队的“技术权威”。“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差太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才实学。”井岩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已把自己的心牢牢地扎在工作岗位上。”

    甘肃庆阳位于黄土高原腹部,绵延几十公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在这样的环境中,油田15120钻井队的年轻人一待就是两年。

    有一年5月,黄土高原阴雨连绵,一脚踩下去,有一尺多深,靴子陷在泥中有时都找不到。井位在高原顶上,运钻具的车根本爬不上去。4车钻具被困在山下。“怎么办?”队长周连才问大家。“扛上去!”青年们回答。

    当4车钻具全扛上山时,青年们个个坐在泥水中,大口喘着粗气,你看着我,我望着你,都想站起来,可谁都没有力气站起来。他们说:“比起当年‘铁人’的人拉肩扛,我们差远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两年里,这个队累计完成定向井19口,进尺3.25万米,被誉为“铁人式的队伍”。他们说:“这不奇怪,因为我们就来自‘铁人’的家乡。”

    井岩、周连才仅仅是石油战线上的普通员工。像他们一样,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数十万名团员青年扎根基层,立足岗位,默默地诠释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大庆油田公司团委书记许青春说,为了让“80后”青年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团委不仅组织他们参观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还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探索。

    构建立体化团组织网络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大庆钻探2287地震队采访,却“扑了空”——两层办公楼里空荡荡的,只有两名“看家”的接待人员。她们说,队伍开到“前线”去了。

    她们说的“前线”位于黑龙江省方正县境内,2287地震队的215名队员,正在长15公里、宽3公里的范围内作业。在这样一个区域内,找到团支部书记兼放线班长张明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工人告诉记者:“找到绑着团旗的作业车就能找到他了。”

    “队伍开到哪里,团旗就插到哪里!”张明星气喘吁吁地说,虽然队伍常年在野外作业,但团支部的活动没有停下,团组织的作用始终没丢!

    地震队是找油找气的“先头部队”,青工比例达70%。白天,他们爬山越岭施工。晚上便是团支部活动时间,临时建起的图书室、活动室,是团员青年最爱去的地方,每周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理论学习,团员青年表示:“这样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石油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青工多、战线长、流动性大。这为团建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因素。

    中央企业团工委意识到,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中央企业其他行业和企业中。如何适应青年的变化,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一直是中央企业团工委和各级团组织深入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团委书记宋新辉说,近些年,我们实施“团建细胞工程”,解决团员青年的覆盖问题。全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在实践中创造了建立联合团支部、临时团支部、青年支部的做法。

    联合团支部是针对个别单位团员人数少,不足于组成支部的实际,打破了各行业、各地域、各基层单位互不交叉独立建团的模式。针对油田对外技术服务队伍多是由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团员青年流动大的现象,建立临时团支部。针对部分基层小队没有团员、团组织无法建立的情况,油田团组织把工作对象转向青年,变“以团为主”为“以青年为主”,创立起青年支部,设立青年工作负责人。

    许青春说:“这是立体化的组织网络。”目前,大庆油田共有基层团支部1109个,联合团支部57个,青年支部307个,先后组建临时团支部22个,100%覆盖了油田11万名团员青年。

    岗位就是课堂

    在石油生产企业,承担油、气、水分离的联合站就如一个“火山口”,操作上的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然而,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南五联合站却创造了42年无事故的“全国纪录”,这得益于87名员工始终如一的责任意识和高超技能。脱水工周岩,仅凭滴水声,就发现了一次重大事故隐患。

    南五联合站院内的一角,有一个模拟“练兵场”——大大小小的阀门依次排开,拆开后的电机零部件一目了然,各种工具整齐地摆放在工作台上。据该站团支部书记焦松岩介绍,“五个一”练兵活动已经成为团支部的常项工作,即一日一题、一周一讲、一月一考、一季一赛、一年一评。

    大庆油田团组织提出了“青工岗位技校”,推出“菜单式”、“快餐式”培训模式。“导师带徒”活动是助推青工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油田物资集团有个以班长名字命名的“刘备战班组”,该班组有14个人,有“工人教授”之称的朴凤元认为:“在这里,人人都是师傅,人人都是徒弟。”

    有一次,一台刚被大修过的TY170推土机“趴窝”了,朴凤元带着徒弟查了两天,就是找不出毛病。大家都说:“再开到线路上瞅瞅,还查不出毛病,就重新返厂。”眼看着车要熄火了,朴凤元一直在琢磨:“油路是通的,零件也是新的,咋就蔫了呢?”突然,他灵机一动,将空气滤子拆了下来,车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恢复了往日的神气。大伙说:“老朴真有两下子!”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团中央联合举办的中国石油职业技能竞赛中,35岁以下青年单独排序,前三名获得者被授予“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职业技能等级晋升为工人技师。这一政策为青年技术员工搭建了一条岗位成才的快速通道,当时年仅24岁的车王尚典脱颖而出,被破格晋升,成为中国石油最年轻的工人技师。

    1万多支能打硬仗的突击队

    一天下班后,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南八队队长冯益国接到告急电话:4号计量间的南1-21-76井被放油!他急忙赶到现场,却发现已经有几个身穿红马甲的员工在那里清污了。冯益国很感动,给这群青年起了个名字:“110”生产志愿服务小分队。

    这支小分队从一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后来的几十人,服务内容从一开始的自发性、随机性的好人好事,发展为专攻急、难、险、重任务的青年突击队。像这样能打硬仗的青年突击队,在大庆油田有238支,他们承诺24小时服务。

    在实践中,大庆油田青年突击队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涌现了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抢险型等各类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的队伍有了“新兵种”。

    “南三油库接卸俄罗斯原油改造工程”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重点工程,工程投资3亿多元,要求建设周期4个月。按照倒计时安排,留给工程设计时间不足1个月。大庆油田设计院组成了“工程设计青年突击队”。这个突击队创造了多个纪录:设计方案国内首创、设计周期最短等。

    2008年,大庆油田打响了新时期高科技新会战。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在誓师大会上宣誓:“我们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揭开了为祖国献石油的战斗新篇。”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像这样能打硬仗的青年突击队有1万余支。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