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杨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19    [打印] [关闭]
    单纯从理论上解释“创伤事件不等于心理创伤”不太容易。昨天看到电视上一个故事,是真人真事,发现可以很形象地解释上述观点。

    这是一位小学校长讲述的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二年级的男孩子和同学发生了冲突,同学打了他,他一着急就给自己的父亲打了个电话,告诉爸爸自己被同学打了。

    他的爸爸中午来到学校,见到孩子正和另外一个同学在玩儿,就问孩子:“今天是谁打你了?”

    孩子愣了一下,然后才想起早上被同学打的事。他又想了想,才想起就是正和自己玩儿的小朋友打的自己。他指着那个同学对爸爸说:“是他”。

    爸爸二话不说,上去就打了那个同学一耳光。那个孩子立刻哭了起来,别的孩子马上跑去把老师找了来。

    老师了解情况后眼泪夺框而出。她搂着被打的孩子回到办公室,那个父亲跟在后面。老师走在前面,进办公室后就把门关上了,家长在外面敲门道歉。一会儿,老师把门打开,说:“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你!你要道歉,去给我的学生道歉!”

    那个父亲学着老师先前的样子,蹲下来,握着孩子的手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不对。”

    孩子眼里还含着泪,却说:“没关系。”

    校长讲完这个故事后说:“我当时看到这一幕,很为那个孩子的宽容而震撼。我当时想,这样好的孩子,我要是不能够保护好、照顾好他们,我还做什么校长?!”

    这个故事有很多非常感人的地方:那个不顾一切要保护孩子的老师,那个善良大度的孩子,那个自己学习处理人际冲突的儿子,那个知错就改的父亲,那个擅于自省的校长等等。

    但我只想用这个故事说明创伤事件和心理创伤的关系,那就是: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换言之,创伤事件不等于心理创伤。

    抽象地看,这个事件对那个挨耳光孩子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创伤事件,被大人,而且是自己的同学甚至朋友的父亲打,这对21世纪的一个城市孩子来说,怎样看都是一个创伤事件。但是,单纯的创伤事件却不一定会构成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的形成是需要很多条件的:童年经历+创伤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处境+个体心理素质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存在才有可能导致心理创伤。

    在这些综合因素中,创伤事件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以往的经历和以往经历导致的个体心理状况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处境。

    以往经历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心理状况的影响,这是另外一个大

    话题,这里先不考虑。我们假设这个孩子以往的经历挺顺利、个体心理素质也基本健康,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来看他当前所遇到的事件和事件发生后他的处境。

    这个孩子很不幸,遇到了一个居然会打孩子的大人。

    这个孩子又非常幸运,他同时遇到了一个非常坚定地站在他身边维护他的老师,以及一个虽然犯了错误但是懂得承认过失的大人。

    但是,假如事件发生后,他的老师不仅不维护他,反而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他,嫌他给自己添了麻烦;假如那个老师是个畏惧强权的人;或者,假如那个父亲不愿意道歉反省,反而为了面子变本加厉连老师一块打骂……

    那么,这个孩子的心里就必然会留下阴影,也许就这一次,由于刺激实在太强烈,他就会成为一个患有学校恐怖症的孩子(以后还有可能发展出社交恐怖或者广场恐怖)。就如同当年的三毛,她初中时因为数学不好,被老师羞辱,在她脸上画上黑眼圈,然后强迫她在操场上跑三圈,从此得了一年多学校恐怖症。

    创伤事件会不会造成心理创伤,其关键在于创伤事件发生时当事人所在环境的反应。在这个个案中,老师的眼泪、拥抱和捍卫,会成为温暖那个孩子一生的记忆。有一个人,一个老师,在他受伤时那样不顾一切地保护他、为他伤心落泪,这个孩子从中学习到他的老师有多么爱他,他自己又是多么值得老师的爱,学习到他的存在对老师和他自己是多么的有价值和有意义,他还学习到大人也是会犯错误的,学习到犯了错误的大人只要承认错误就仍然是好人。

    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那位无比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的老师表现出的对自己学生的无条件的关爱和信赖,在那一瞬间表现出的对公平与正义的捍卫,会成为那个孩子今后成长过程中永恒的资源。

    在报纸上、在咨询中,我还见过相反的例子:有的发生在学校,在学生被别的同学或者老师误解时,班主任老师不做任何调查就认定孩子有问题,然后施以严惩;有的发生在家庭,在孩子受到老师的误解甚至伤害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地立刻站到老师一方去训斥甚至打骂孩子。

    这样的孩子即使经历的是比之前那个孩子小得多的创伤事件,也有可能留下很大的心理创伤。因为他不仅被自己的老师伤害,更被自己的父母背叛——通常我们认为,老师是最值得信赖和爱戴的人之一,而父母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保护者。在这样的阴影笼罩下,一个人不仅有可能丧失对周围人的信任,更会丧失对自己的信任,他会因此产生深刻的无意义和无价值感,严重的就会总不由自主地想要自我放弃。

    以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说明:创伤事件不是心理创伤的必要条件,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战争、贫困和暴力,有那么多伤痛、悲哀和不幸,但是,绝大多数人仍然保持着对世界和自身的希望、信心和信念这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特质的原因所在,也是为什么同样的创伤情境中,有的人会留下永远的心理创伤,有的人却因此而变得更加健康的原因所在。

    绝大多数的人在遭遇灾难时,只要他的身边有人陪伴他、信任他,就像文章开始时提到的那个老师,他就能够感受到爱、关怀、价值和意义,他就有力量调动自己的潜能,去应付常人无法应付的灾难,就能够把创伤事件转化为个人成长的机会。

    人们通常以为,陪伴和信任表现的是爱、关心和支持,其实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陪伴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心理影响是,让当事人因此而体验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这,才是一个有过创伤的人愿意好好活下去的最根本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会想,假如一个人很不幸,在他遇到创伤性事件时没有人陪伴,那他以后该如何自处?当时没有遇到陪伴和信任当然很不幸,但是,如果他在日后的人生中懂得寻求专业帮助,那么就有可能在专业人员的陪伴下,重新评估他曾遇到的创伤事件,重新获得有关自身价值和意义的确认。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治疗中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产生那么大疗效的原因所在。当然,如果一个人从理论上搞清楚了创伤事件和心理创伤之间的关系,他就不仅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而且会在亲友遭遇创伤事件时,做一个最温暖体贴的陪伴者,一个有效率的心理创伤的终结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