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龙 胸中有战场
2008年2月27日,在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上,胡文龙荣获“优秀出版人物”奖,成为军队270多种军事学期刊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这是对胡文龙21年军事学期刊采编工作的一次重大褒奖。
2001年8月,胡文龙出任《军事学术》主编。从此,这本与军事科学院同龄、有着51年历史、以军队中高级指挥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军性理论期刊,有了崭新的面貌。
服务军事实践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1年,升任主编伊始,胡文龙便带上几本《军事学术》下部队、进院校征求意见。半个月下来,胡文龙在听到许多溢美之词的同时,也听到一些对杂志质量的尖锐批评:“守成有余、创新不足”,“重提出问题、轻解决问题”。
胡文龙及时统一全体编辑的思想:办军事学术刊物,说到底就是提供优质的思想服务,满足部队建设需要。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是白搭!《军事学术》必须全新改版。
不想就在此时,胡文龙突发严重腰痛,卧床一躺就是3个月。在病床上,他通过各种方式征得院方同意,开始对《军事学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年度计划方式、改进栏目设置,强化并落实责任编辑制和主编责任制,对《军事学术》质量实行“量化”控制与管理:每期保证有80%的论文有创新点,战略战役战术类论文要占40%,部队指挥员撰写的论文要占80%。
胡文龙一口气采用10多个新招儿,在杂志社内外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编辑们越发觉得,不深入部队调研,编发论文越来越吃力了;投稿人开始感到,不紧贴部队实践,发表论文越来越困难了;读者惊喜地发现,《军事学术》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实用了。
胡文龙借势造势,又大胆提出“依托学术杂志办会,利用会议成果办刊”的新思路。2003年4月,《军事学术》邀请全军知名专家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向一体化联合作战转变”问题,并在杂志上发表了研讨成果,明确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我军作战必须向一体化联合作战转变,引起强烈反响。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胡文龙始终坚守的办刊理念。《军事学术》顺利完成了全军军事学重点建设期刊3年规划任务,于2004年正式被确定为全军首批军事学核心期刊。
提供决策咨询肩负军事学者的历史重任
胡文龙有个外号,叫“胡五千”。为他赢得这个外号的,是一篇5000字的内参。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军事科学院召开全军“科索沃问题研讨会”,时任《军事学术》杂志副编审的胡文龙应邀在会上发言。
由于讨论气氛空前热烈,还没轮到胡文龙发言,会议主持人就按日程宣布会议正式发言结束,没有发言的提交发言稿。
“报告,我发言!”主持人话音刚落,胡文龙便举起手高声说道,“虽然不合规矩,但我认为我要讲的问题太重要了!”
主持人开了绿灯:“那好,控制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
“不,我只要5分钟。”
胡文龙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将16000字的发言稿《关于我国反空袭军事斗争准备的若干问题思考》压缩提炼,择要托出。
简短的发言,大胆的设想,透彻的辨析,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震动,负责会议报道的媒体记者当即请胡文龙整理成内参,上报国家和军队高层。
胡文龙连夜完成了5000字的内参稿,专谈某战略军种建设发展,很快军委领导作出重要批示。与此同时,军事科学院又将他在发言稿中提出的观点和对策,写入军队建设改革课题,正式上报军委。某部党委专题研究了他的报告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2007年金秋,为探索我军作战理论创新问题,总参某部特邀胡文龙座谈,听取意见。
会上,针对我军作战理论创新,胡文龙提出了“十反”的研究思路。他指出:“十反”既是主要战役样式,也是主要战争样式,我军作战理论必须摆脱具体战役样式的思路局限,紧紧围绕“十反”展开。
总部的同志听了他的发言,激动地说:“你的这个研究思路,在全军还是第一次听说,很受启发,很有创意,我们将加以吸收。”
随后,军事科学院组织召开战略指导理论专题研讨会,胡文龙又将“十反”理论系统化,作为会议学术创新成果之一,上报军委总部。
追求争鸣创见秉持独立创新的学术品格
“慎思而明辩,深究而辄止。”这是胡文龙最喜欢的一句明言,也是他多年始终践行的学者格言。
当《军事学术》编辑,接手“军兵种问题研究”专栏第一天,前任编辑交代:这个专栏主要由海空军自行组稿,我们编发就是了。
“这怎么行?搞学术研究怎么能放弃主导权呢?”尽管对海空军知之甚少,胡文龙还是决心改变栏目现状。
为办好栏目,他主动与军兵种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只要有学术研讨会,他都想方设法参加。两年下来,胡文龙参加了大大小小40多场学术研讨会,并观摩演习,参观武器装备。
渐渐地,专栏由依靠供稿,开始变为有计划组稿,研究课题也由别人设计,变为自主设计。又过了1年,“军兵种问题研究”专栏一跃成为杂志最大、部队官兵最欢迎的专栏。其间,他还组织编著了《现代军兵种战术》一书,涵盖我军当时27个军兵种,填补了我国军事学术研究空白。
追求思想独立,注重理论创见,不仅浸渗在胡文龙的编辑思想里,还体现在他著述立说的治学上。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军事科学院举办伊拉克战争研讨会。对于美英联军未遇有力抵抗长驱直入巴格达的“奇怪”现象,与会专家众说纷纭,大都围绕美英联军电子战、精确打击等方面做文章。而胡文龙认为,伊军统帅是中了美英联军“声北击南”之计,没有在巴格达南部地区部署亲兵、重兵。
此言一出,会场一阵哗然,质疑声不绝于耳。胡文龙坚持己见,最终得到军事科学院领导认同,并整理为研究报告上报军委。
但是,胡文龙的这一判断是否正确?是否如人所言令人“大跌眼镜”?
2007年,《参考消息》报道,美军在公开伊拉克战争战略指导机密时,承认他们的确精心实施了“声北击南”谋略,其细节,与胡文龙当年的分析几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