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近亲,武汉一高校招老师拒收本省毕业生
家在武汉的余瑛一直梦想毕业后留在家乡高校当老师,“现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本地院校再设门槛,岂不是雪上加霜。”余瑛有些郁闷:为什么将省内毕业生拒之门外呢?这不是典型的“重外轻内”吗?
余瑛所指的高校就是湖北大学。日前,该校在校园网上公布了2009年教师招聘计划,其中艺术学院拟招聘环境艺术与动画设计两专业3名硕士,应聘条件明确规定,第一专业须同专业普通本科,且为省外高校毕业。
防“近亲繁殖”拒招本地生“一刀切”的做法引起质疑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为教育学院美术系,2005年正式成立。面对“重外轻内”的质疑,该院院长严家宽教授称,此举旨在防止艺术“近亲繁殖”。严家宽是国内著名的重彩写意山水画家,作为首任院长,他立下了规矩:“学院创建初期,选材不能局限在省内。”
严家宽说,招聘教师不选省内高校毕业生是基于学科自身发展的考量,“艺术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其艺术流派、风格都不尽相同。招聘外省高校毕业的老师,就是为了融合不同的流派和风格。高校艺术教育要上质量、上台阶,就不能搞‘近亲繁殖’。”
“以前尽管没有明确表示不招省内学生,但实际操作中已经执行了此项规定。”严家宽说,今年为了减少“关系户”做“无用功”,直接选用了“张榜告示”这一“礼貌”做法。
如果确实有高水平的省内毕业生报名,能否网开一面?“不!”严家宽表示,既然有了规定,就不能破坏。
据了解,武汉各高校艺术学院均有防“近亲”的招数,但未公开表示拒招本地学生,湖北大学这次首开先河明确表示招聘教师不要省内高校毕业生,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
余瑛说:“艺术学科很强调个性,如果仅仅以毕业学校所在地作为招聘条件,把其他因素排除在外,让人难以理解。”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许开强教授介绍,每所高校艺术院系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如果教师都是同一风格、同一类型,的确对艺术教育发展不利,该校近年来也很少引进同一所高校毕业生。但他同时表示,招聘老师,更应关注个人能力,对学历和毕业学校“一刀切”的做法值得商榷。
“从学校角度讲,强调教师来源结构多样、交叉,带来不同风格,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绝对化,否则走向反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认为,本地和外地求职者同台竞争,应该看重能力素质。如果本地求职者水平高,还“一意孤行”坚持招外地求职者,也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
近亲繁殖围困大学校园教职员工严重“亲缘化”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艺术类院系,其他学科和专业也开始“有意无意”地限制报名者的“近亲成分”。如武汉大学在其2008年招聘教师启事上明确规定:“具有非我校学习经历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这都有深刻教训。”王刚(化名)是湖北一省属高校某学院党委书记,此前担任学校科研处副处长。王刚说,该校部分传统学科发展多年后,教职员工都是师生、同学关系,“亲缘化”特别严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所内地高校987名教师中,有604人在最高学历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占所有教师的62%。而且越是知名度高的大学,其“近亲繁殖程度越是严重”。
研究这一问题的大背景是中国最近十几年来学术创新缺乏重大成果,创新水平滞后于投入,学生没有超越老师的勇气,大学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近亲繁殖”。顾海兵如是分析。
如何破解“近亲繁殖”困局,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副教授端出“妙招”——建立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长效机制,力避“近亲繁殖”,需要“内娶”与“外联”并举,倡导“远缘杂交”。
通过“内娶”淡化原有学缘“亲情”,以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为抓手,促进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改善;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基地为纽带,搭建学缘结构优良的创新团队;以特殊政策吸引海外杰出人才,促进学科梯队的组建和“远缘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