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名大学生“分文不拿”当老板
难得的机遇面向青年
“以前,缺乏资金,没有项目,‘创业’只是躺在寝室床铺上的空想。东北袜业园给了我们一个‘零投资创业’的机会,非常有吸引力。今年1月,我放弃两家大公司的offer,决定到这里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望着自己名下旋转起来的10台袜机,长春工业大学服装纺织专业的张伟一脸笑容。
东北袜业园坐落于吉林省辽源市。辽源市虽然不大,袜业却素有声名。2005年,在政府鼓励下,民营企业家田中君和王力辉投资兴建了东北袜业园,对全市袜业进行整合。目前,园区内入住企业161户,年产棉袜5亿双,已发展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并被全国针纺协会命名为“中国棉袜之乡”。
对于“想创业而没门路”的大学生来说,东北袜业园确实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一、园区为每名大学生创业者提供10台价值23万~45万元的袜机,并为每人配备20万元的流动资金。这两笔资金,均由园区做担保,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或国家贴息贷款,创业者3年内还清即可;二、园区为每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300~500平方米的厂房,一年内免租金,第二年、第三年分别减免50%、30%的租金;三、园区为大学生创业者免费提供食宿,免费培训工人;四、在正式签约创业前,大学生可以入园实习,参加培训、进行企业考察,实习期间每月补助1200元。
“今年年初,东北袜业园推出了5232工程计划,其核心是用5年时间实现2000名大学生在园区创业,直接吸纳3万人就业,带动相关产业2万人就业。通过这项计划的实施,东北袜业园将被建设成为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团辽源市委副书记张振宇介绍。
在3月20日园区首批大学生企业开业典礼上,东北袜业园作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区”、“省级大学生创业实训见习基地”的揭牌仪式,也同时隆重举行。
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大学生,袜业园有自己的考虑:园区内袜企发展迅猛,但现有袜企老板多是企业下岗工人、小商小贩,真正懂管理、善经营的人不多。受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限制,各家袜厂几乎都在以同样方式生产同样的产品,停留在低端市场角力拼杀。这种理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已经很难通过培训和学习来改变。着眼于园区的中长期发展,袜业园必须大力引进人才。
“大学生素质较高,观念新,有创新能力,有闯劲儿、有干劲儿,可以为园区带来智慧,带来新鲜血液。”东北袜业园总经理田中君说,“我们希望大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才智,摆脱低层次的生产和销售,集中精力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开发新产品,研究品牌营销,从而对园区内的小袜厂进行整合,逐步培育和发展几家或十几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袜业集团。对于袜业园来说,我们实施的是一项‘填充智慧,投资未来’的发展战略。”
共同的压力来自市场
据测算,国内棉袜需求每年在18亿双左右,并且以8%~10%的比例增长;国际市场的年需求量为10亿~15亿双左右,需求增长为3%。田中君认为,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东北袜业园常务副总经理黄志勇告诉记者,按照目前园区内袜企的运营情况推算,一台袜机一年可产生纯利润1.2万元,每名大学生创业者有10台机器,正常运转的话,设备投资两年便能回本,如果干得好,一年半即可回本。
按照园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运行模式,大学生提出创业申请后,园区要进行初步考核、筛选;对具备条件的进行创业培训,并根据其表现和能力做出评估。对其中适合创业的,由园区联系银行提供创业贷款,申请人在园区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筹备建厂、正式运营。
“诚信、激情,智慧是我们选择大学毕业生的重要标准。至于专业是否对口,倒在其次。以我们的经验,只要大学生肯吃苦、态度端正,经过培训,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小老板。”东北袜业园副总经理、人力资源部部长郭立君对大学生群体相当“看好”。
郭立君介绍,截至目前,已有近18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到东北袜业园实习、考察,有10多名大学生在实习后选择了自动退出。首批43人“正式当上老板”之后,第二批签约创业的45名大学生将创办企业30户,厂房装修即将结束,流动资金已到位,预计可在“五一”前投产。
长春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张紫剑,在实习一个多月后选择了退出。他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我发现袜业竞争激烈,风险不小,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现在南方很多袜厂的销售情况都不明朗。”
虽然退出了创业队伍,张紫剑仍然希望留在园区工作。“实习期间,园区管理层亲自给我们上课,教管理、教销售,教财务,我收获很大。”张紫剑告诉记者,他打算先为别人打工,到8月份看看市场行情,再决定是否创业。
同校毕业生张伟,则坚定地选择留下。他的理由是:“一,有人提供厂房、设备、技术与贷款,不需要自己跑,机会可遇不可求;二,项目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三,袜子是日用消耗品,有刚性市场需求;四,受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制约,纺织工业会沿着海岸线向北转移,落脚到二线或三线城市,辽源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张伟父母是做个体生意的,非常支持儿子创业,即便如此,张伟的心理压力仍很大,袜厂筹备期间,他甚至急得满嘴起泡。
实际上,对于到袜业园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共同的压力:没有经验、对市场不是十分了解,尤其是还贷的压力。这些大学生创业者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人10台袜机,一台2.3万元,加上附属设备、银行贷款利息,共计25万元左右;每人配套流动资金20万元,加上利息为21.2万元,两项本息合计46.2万元。“虽然现在不用拿一分钱,但这两笔贷款要3年内还清,平均下来,每人一年要投入约15万元。”
“不过,风险是与市场并存的,人总得出来闯一闯,在创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成长。”张伟告诉记者,经过两个月实战,他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缺点,为了弥补自身“不善交流、情绪易受外界影响”的毛病,他已与一名来自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组成了“创业伙伴”,互补短长。
未来的希望在于创新
来自长春大学的何新鹏,目前尚有8800元的助学贷款没还清,几经斟酌,他最后也毅然选择了在压力中创业。这位家住河北邯郸的小伙子说:“创业必须承担风险。袜业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如果一切都由园区大包大揽,我们经受不到风雨考验,既失去了创业的意义,也会对袜业园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为提高抗风险能力,在园区实习过程中,何新鹏找了两个合作伙伴,一个是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王宇,一个是来自长春工大工商管理专业的王秋实。他们3人一组,分别负责生产、财政与销售,形成一个创业团队,每人10台机器,共用400平方米的厂房,风险共担,利益均分。
和所有大学生创业者一样,王秋实现在最担心的是产品销路问题:“袜子生产周期短,30台机器的月产量可达18万双。如果一个半月的产品销售不出去,20万元流动资金就会告罄,资金链一旦断裂,后果不堪设想,除非再想办法贷款。”
就东北袜业园内各家袜企的既往销售情况来看,每到棉袜销售旺季,各地经销商都会蜂涌而至,园区产品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让大学生创业者们感到不容乐观的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南方一些大袜厂出口受阻,转向内销,从而可能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肩负着团队“销售”重任的王秋实,计划两条腿走路:其一,先跑遍东三省批发市场,一方面寻找经销商,建立销售网络;另一方面研究市场潮流,观察哪种袜样好卖,从中寻找设计灵感,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其二,建立企业网站,开辟网上销售渠道。
“如果暂时无法打开销路,我们就争取与大厂家合作,为其代加工,徐图发展。当然,这样一来,每双袜子的利润将减少一半,大约只剩一毛钱,还贷压力就要大一些了。”王秋实说。
何新鹏、王秋实等3人把他们的袜厂命名为“雪人”,其中一层寓意是“雪人可以挺过寒冬”;另一层寓意,即希望自己的企业“像滚雪球一样,一步步发展,越做越大”。
与“雪人”相邻的另一家大学生袜厂,则被命名为“常乐”,老板是两名女生。记者看到,她们今天正式投产的袜子上,袜桩处织着一张图案简约的卡通笑脸,一见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袜样,是我们找本校同学专门制作的。我们的想法是走品牌之路,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吸引经销商。”老板之一的刘冰告诉记者,她们还打算针对大学生群体研发一些“更时尚,更运动”的款式,她说:“仅长春工大就有近两万名在校生,单是大学生市场便很可观,有很大开发潜力。”
在刘冰宽敞明亮的“经理办公室”里,摆放着两个嫩绿色的时尚座椅,其鲜艳的色彩与两个女老板的明媚笑容,一起透露出一派春天的乐观与希望。
“知足”、“足之印”、“千行”、“诚诚”……21户大学生企业的名字各式各样,仅仅是这些名字,就让袜业园的管理层们感到欣喜:“原来园区内企业的名字,多是‘福’啊、‘祥’啊,‘喜’啊之类的,相比之下,这些大学生给自己企业的品牌注入了更多文化含量。”
让袜业园管理层感到欣慰的,还有大学生创业者们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
实习期间,这21家袜厂的大学生老板,一起学习、交流,一起野游、联谊,大家是同窗,是朋友,但从今天起,在市场面前,他们就将是彼此的对手。不过,对这一点,大学生们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王秋实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已和“隔壁”几家大学生企业达成共识,大家将互通有无,共同进退,一起抵御市场风浪,“分开来是小舢板,合起来是战舰”。
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在理性中透着信心,他们说:“第一年的目标是‘活下来’,我们年轻,有拼劲,学习能力强,只要迈过第一关,相信会越做越好。”
当然,要保证每个创业者都成功,也是不现实的。据了解,袜业园在尽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设置了相应的退出机制,对失败企业,园区将组织园内实力企业进行收购,尽量减少大学生创业者的损失。
本报辽源3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