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峰会在即 英国专注六大议题
3月20日,英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及贸易政策参赞邓肯专就此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这场危机打击的不仅仅是发达国家金融系统”
邓肯参赞表示,世界正面临着一场非常严重的危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人数剧增。根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仅在新兴经济体,就有3700万人因世界金融危机而失业。世界银行估计,今年世界将会有5200万人生活极度贫困。这场危机打击的不仅仅是发达国家金融系统,而且对全世界的贫穷人群也造成了直接冲击。
因此,20个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领导人4月2日聚集到伦敦,通过行动计划,稳定市场,结束世界经济的持续恶化、改革世界金融体系,对世界是至关重要的。
峰会要形成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
邓肯透露,此次峰会涉及的议题将会非常广泛。其中有六大议题被英国列为议事日程当中的重中之重:
最首要的一点是,通过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振兴世界经济。
其次,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资金来源,支持贸易融资,采取实际行动来保障世界最贫困国家的发展。
第三,希望G20通过行动措施,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刺激信贷活力,让许多处于“冰冻期”的金融机构重新开始贷款,便利商业和民众获得贷款。同时,也强调加强金融监管,防止未来再次出现类似的危机。
第四,要求与会各国强调保持市场的开放性,防止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邓肯表示,中国是世界几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对外贸易额占GDP的百分比达到了40%。中国在贸易自由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利益。他很高兴看见,无论在人民币汇率还是贸易自由问题上,中国正以身作则,反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
第五,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保其有“与当代国际经济相适应”作用和“全球治理机制”,比如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期预警职能”,使其能在危机发生前就采访相应措施防止危机的发生。与此同时,扩大由日本、美国、欧洲的中央银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所组成的金融稳定论坛(FSF),让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参加这一组织。
第六,确保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复苏。邓肯说,英国希望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的复苏。这里面包含几层意思,包括尽快结束这一轮的世界贸易谈判;确保这一轮的世界经济复苏是“绿色、环保的可持续性复苏”;利用“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鼓励各国在“绿色环保技术”和能源高效利用方面加强投资;确保世界经济复苏不落下那些世界最贫困的国家。
G20是一个“平衡的机制”
从G8至G20,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世界经济复苏计划各怀心思。许多人担心,雄心勃勃、涉及广泛的伦敦峰会,将会和上次华盛顿一样,是形式大于实质的“空谈会”。对此,邓肯表示不赞同。
邓肯说,去年华盛顿金融峰会在最终的联合公报中,制定了超过40条的行动计划,许多中期行动计划实际上已经展开。下月伦敦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将评估哪些行动计划已经实现,然后继续把这些行动计划推向前进。
他认为,伦敦金融峰会成功与否,将证明G20这个机制的成功与否。诚然,20国是一个“大集体”,在很多问题上要完全达成共识是很困难的。不过,G20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平衡的机制”。G20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在这个机制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平衡。
“所谓‘G2’设想是‘不现实’的”
近来,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中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组成“G2机制”这一提法偶见报端。
对此,邓肯认为,欧洲乐见中美两国高层及各级别密切交往,不久前希拉里国务卿访华时中美双方还就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达成共识。这对世界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他援引一位专家的话说:“所谓‘G2’设想是‘不现实’和‘有问题’的。它并不符合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
“中国的贡献应该有4个层次”
拥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是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最抢眼的国家之一。邓肯认为,中国的努力与支持,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伦敦金融峰会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贡献应该有4个层次:
首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邓肯认为他所援引的温家宝总理的这番话是非常正确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背景下,中国努力确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英国对此非常欢迎和赞赏。
其次,中国强调继续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无论在人民币汇率上还是贸易政策中,中国并没有采取任何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应对危机。这是“非常负责、非常有益而且非常令人钦佩的”。
第三,中国重新平衡自己的经济也是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他认为,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对贸易和外资的依存度相当高,这不利于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风险。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在调整这个政策,强调扩大内需。世界金融危机将这个平衡经济政策推到了一个更加迫切的位置。
第四,中国积极参与世界金融机构的改革,也将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贡献。一个有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利。中国提高自己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的份额和发言权,将真正体现当代世界经济体之间互动性的本质。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