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烟草政企分开太“奢侈”?
没有规划,控烟就是一盆浆糊
去年两会期间,姚乃礼就提出制定国家控烟规划的建议,但是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今年,他联系到更多委员加入提案的行列。为什么执著于这样的“小事”?
“这不是小事啊!烟草害人是温水煮青蛙,虽然是缓缓的,但是代价相当大。”姚乃礼说,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者达100余万,到2030年将可能达到200万人,高于因艾滋病、结核病、交通事故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
有委员告诉记者,烟害如此之重,但是控烟却举步维艰。受政企合一——烟草管理局和烟草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体制的影响,政府在烟草业嵌入太深,利益广大,控烟的决心确是难下的。不少时候,有的地方政府开大会要求控烟,开小会则大力推销烟草。结果是大会的效果往往不及小会。
“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有一个合理可行的规划,一方面约束政府履行承诺,一方面也做好各方的安排,比如烟农的转产。”姚乃礼说。
200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八部门组成的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虽然开展了许多烟草控制方面的工作,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国家控制烟草规划和行动计划。”姚乃礼认为,没有控烟规划,履约就是一盆浆糊,到时候非得被动不可。
事实上,“被动”已经开始了。前不久,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中国一举夺得了最尴尬奖项——“烟灰缸奖”。此奖由与会的非政府组织代表评出,专门颁给控烟不积极的国家。中国“获奖”的原因是,“宁要漂亮的烟盒,不要公民的健康”。
扩烟和控烟:职能部门一肩挑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特有的体制是阻挠控烟的关键所在。控烟规划的难产也和它分不开。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说,烟草行业政企合一,烟草企业得以集行政权力和雄厚财力于一身。这种体制造就了烟草企业的强势地位,其他政府部门难于对它有所制约,使中国控烟备感艰难。
邵一鸣委员去年就递交了三份控烟提案,分别是“在宾馆餐馆等公共场所设置非吸烟区”、“把吸烟相关疾病列入国家疾病目录和医保范围”、“提高烟草制品税率10%-15%”。今年他也旧事重提,而且更进一步指出,“烟草专卖局就不应该承担烟草控制的工作。不能说我又要推广烟草,又控制烟草,这是有利益冲突的。”
事实证明,烟草企业,哪怕是国有烟草企业,也无法把国家的总体利益、人民的健康利益同企业的商业利益统一起来。烟草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必然要扩大生产、扩大销售,造成更为广大的市场。由于我国烟草行业的政企合一,作为烟草行业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很难约束自身的企业行为。相反,它可能利用国家公权力来为烟草企业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控烟履约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家烟草专卖局仍然在积极地制定扩烟计划。在2009年全国烟草工作会上,该局有关负责人报告称,虽然面临烟叶生产偏热、控烟压力加大等困难,但是“继续保持行业发展良好态势”的信心还是有的。该局制订的2009年行业生产经营主要指标是:全国烤烟种植1658万亩,收购226.95万吨。卷烟生产销售计划安排22500亿支(4500万箱),其中低档卷烟产销计划安排5350亿支(1070万箱)。全行业实现工商税利保持10%以上速度增长。
防止烟草业搭“保增长”便车
不过,有分析认为,当前期盼烟草行业政企分开似乎太“奢侈”了。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主委马大龙对记者摇摇头说,如果现在要做规划的话,首先应该从更直接有效的地方着手,慢慢往前推进。他关注的是,警惕烟草业搭“保增长”便车。
“要警惕我国烟草生产企业和烟草管理部门,借‘拉动内需’和‘保增长’为名,大量投资发展烟草产业,继续扩大销售烟草,危害大众健康。”他建议国务院对我国各地2009年的烟草产业投资、生产和销售计划严加审查,严格控制增长。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烟草生产已经连续11年增产,足以显示该行业对地方的吸引力。如今全球金融危机,各种行业都遭遇不小的挫折,烟草的诱惑就更大了。有的地方已经做出计划,力争2012年户均种植烟草规模翻一番,达到14亩左右。财政部则批准,每亩烟田投入专项资金增加到2000元,烟草全行业在现有投入基础上再投入4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2009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他完全同意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提出2009年把“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作为主要任务。他还要求,通过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高烟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为促进烟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李毅中回应要改进烟标
国家烟草专卖局隶属于工信部。面对控烟的呼声,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接受本报记者提问时说,烟草控制有很多工作要做,既要做控烟的宣传,也要提高烟草的质量,比如降低焦油,还要进行经济的转型,保证烟农的切身利益。
他还表示,已经注意到群众关于烟盒警示标志的意见。“我们要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不能把太过恶劣的图像放在烟盒上。”不过,李毅中承认烟盒警示标志的规定要改进。
此前,本报曾报道过40名专家联名上书要求停止《境内卷烟标志》。该规定被认为是国家烟草专卖局从自身及牵连利益出发主导制定的。它消解了警示标志的警示作用,根本无法向公众传递吸烟所致健康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特别是不能对新的吸烟人群——青年和女性——起到警示作用,给烟草企业留下了巨大的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