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

贾樟柯:我当影评家算是“瞎嚷嚷”

林燕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24    [打印] [关闭]
    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和他的新书《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最近同步推出。在书中,贾樟柯说,他的《二十四城记》讲的不是个案,而是群体性记忆。他希望这是一部充满语言的电影,因为在贾樟柯看来,当代主流电影越来越依靠动作。

    尽管已有观众认为《二十四城记》风格大变,是“假纪实”,但作为成名导演,贾樟柯的成长史,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还是具有相当“励志”作用的。他说,“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一种方式。”这句话对大多数人来说,算是一句成名后的警句。不过贾樟柯也说,每个人都有最贴近自己的艺术方式。他自己就曾经历了诗歌、绘画、编剧,最终找到了电影,作为自己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

    2008年的一天,贾樟柯在巴黎大都市的一角独自小憩。一个街头摄影者发现了他,并拍下了他半掩着面、闭目沉思的疲惫瞬间。然后,摄影者以12欧元的价格把这张照片卖给了贾樟柯。贾樟柯自己很喜欢这张照片,并把它用作了新书《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的封面。

    据说,讨论贾樟柯很难,因为他给批评家留下的空间很小。其实,晚近两年,他自己或多或少也在充当电影批评家的角色,并且开玩笑似地把自己发出的这些声音叫做“瞎嚷嚷”。他曾声称“业余电影时代的到来”,当然他解释说他指的是精神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的东西。现在看来,贾导似乎有点未卜先知,是在倡导电影业的平民精神。对第五代导演的几位“腕儿”,他也颇多微词。他愤世嫉俗地与前辈争夺对于“苦难”的发言权。贾樟柯理直气壮地认为,每一代人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苦恼甚至苦难。大家对苦难的发言权是平等的。在他看来,《黄土地》、《红高粱》只不过是时代思潮的产物。而且他不留情面地指出,第五代导演基本上靠文学作品改编的作品功成名就,一旦离开了文学的土壤便开始失语。话说回来,贾樟柯自己的脱颖而出,又何尝不是时代风会演变到了一定阶段之使然?

    贾樟柯很敏锐地捕捉着其他电影人的特质,借以映照自己的电影基因。在日本,他向小津安二郎致敬,因为他们都用镜头对准了“被忽视了的平凡”。在伦敦,一见到李安,他就记住了李安不经意间说出的“生意经”:不要想观众爱看什么,要想他们没看过什么。在纽约见到马丁·西科塞斯,老马丁告诉贾樟柯,他影片中的小武就像自己的叔叔。贾樟柯感觉到,老马丁自由地出入电影,像一个得道的老妖怪随意畅游。那么,贾樟柯姑且可以算作小妖,还在电影的“魔界”里修炼。

    《贾想 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

    贾樟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出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