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5日
星期
传奇

"鱼皮衣"传人尤文凤

本报记者 刘元文并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25    [打印] [关闭]

    尤文凤和她雇的俩人,缝制了12天,用了50多条十二三斤重的大马哈鱼的鱼皮,终于完成了这件传世之作——一件散发着淡淡腥味,灰白纹路的大襟鱼皮衣服,它的袖口和下摆,还点缀着赫哲族的吉祥图案云卷和浪花。

    在今年2月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这件鱼皮衣服吸引了无数眼球。头戴雪兔毛鱼皮帽,脚穿鱼皮靴子的尤文凤,坐在展台前,不厌其烦地回答着观众的问题。

    “每天到这旮旯的看这件‘大哈’的人老厚老厚的。”这位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笑嘻嘻地指着鱼皮衣服说。

    56岁的尤文凤,是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的渔民。小时候,家里8个孩子,靠父亲夏捕鱼、冬打猎为生。

    虽然他们住着草木搭的马架子,但吃喝不愁。“在江边洗衣服,站在水里鱼直咬腿。”尤文凤美滋滋地回忆着,“那大鲫鱼,我们都吃腻了。”

    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现有4600多人。由于生活环境中的鱼类资源丰富,赫哲人祖先在打鱼狩猎时为遮挡风寒,用鱼皮做衣服,而被称为“鱼皮部落”。

    虽说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有上千年历史,但早在几十年前就没人穿了,制作鱼皮衣的手艺也近乎失传。尤文凤的母亲叫尤翠玉,是赫哲族聚居地惟一会制作鱼皮衣的赫哲族老人。在尤翠玉去世后,尤文凤继承了这门手艺。

    “我妈小时候穿过鱼皮衣服,她做鱼皮衣服的手艺是跟我奶奶学的。”尤文凤说,“在奶奶之前,做鱼皮衣服是赫哲族男人的专利,不传授给女人。”

    尤文凤从15岁起就跟母亲学做鱼皮衣服。“做一套鱼皮衣服,可不容易啦!”她念叨着,“熟皮子20多天,拼接裁缝20多天,全算上得50多天。”

    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大马哈鱼、胖头鱼、鲤鱼、狗鱼制作。尤文凤摆弄着展台上加工鱼皮的传统工具,讲述制作鱼皮的过程。

    打上来的鱼刚死,就得扒皮,然后把鱼皮贴在门板上,干后一层鱼皮一层玉米面地铺好,再用有锯齿的木铡刀翻转着压轧。搁玉米面是为吸油去鳞,然后用手反复搓,直到软和为止。

    上世纪70年代末,有博物馆慕名来到这十三四户的赫哲族小屯子,订做20套鱼皮衣服,一套居然卖了5000块钱。此前靠打鱼为生的尤文凤,尝到了鱼皮制作的甜头,从此,有空就坐炕头上缝鱼皮。

    “我做的是上等货。”尤文凤一脸得意地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也慕名派人找她定货。一个来自瑞士某博物馆的老太太,拿着两套小孩的鱼皮衣服就乐坏了,不住地夸她:“哎呀,你做的太好看啦!”

    2006年,尤文凤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说这是件“做梦也没想到的事”。那次,她给自己做了套鱼皮衣服,穿着第一次进了北京城,参加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她能歌善舞,是黑龙江省“嫁令阔”(赫哲族民歌)传人,还会说胡力(赫哲族民间故事)。

    眼下,尤文凤已把这手绝活传给了儿子和媳妇,连8岁的孙女也跟她学会了缝鱼皮。可是,整个赫哲族也只有七八个人会做鱼皮衣服了,尤文凤对这门技艺的传承,有点儿担忧。

    “整个地球上,就俺们赫哲族人做鱼皮衣服。我都快60岁了,哪天一蹬腿不就完啦。”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