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向前看 58.1%青年相信未来更具吸引力
儿时的梦想让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张继泽研究了近30年未来学。他今年已经64岁,依旧充满激情。聊到中国的近代史,会摘下眼镜擦眼泪。他说,中国需要强大,人类需要和平,出路在哪儿?“研究历史是为了改造现实,研究未来也是为了改造现实。未来是研究大战略,会看得更远。”
温家宝总理曾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中华民族现在有多少仰望星空的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进行了一项“面向未来”的在线调查,一周内就有14933名网友参与(其中“80后”占75.2%,“90后”占18.3%)。调查发现,58.1%的人表示“比起历史,未来对他们更具吸引力”,仅5.9%的人表示“更关心历史”,35.2%的人“既关心历史也关心未来”。
国外很多未来学研究在政府支持下已经做到了2050年
“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见底?”
“请您预测一下2009年的股市,下一波会有什么变化?”
“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请问您对明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什么判断?”
上周末,在中国未来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面对听众的问题,台上的专家颇为尴尬:“这个我没法预测,对不起。”
在研究会首席顾问秦麟征看来,真正的未来研究应该是中长期、几十年之后的未来,显然很多人的关注点还是在更为切近的事情上。“特别是青年人,他们的注意力都在眼前,不了解关注未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这个未来学会上,确实鲜见年轻人的身影。记者和为数不多的几名年轻人交流后发现,他们或是工作人员,或是对“实在”议题更感兴趣。一名应届硕士生告诉记者,对他们来说,找工作才是天大的事,更久的未来根本无暇顾及,“考虑了也没用”。
本次调查发现,关心“未来一两年”的人最多(33.5%),其次是“未来5年”(23.7%)。15.8%的人更关心“未来10年”;7.3%的人关心“更久远的未来”。
当今年轻人的关心对象,也以自己为中心呈现同心圆排列。73.0%的被调查者最关心“自己的未来”,其次是“家庭的未来”(55.0%)、“未来经济发展”(30.0%)、“国家民族的未来”(30.0%)。也有7.7%的人更关心“人类的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2007届毕业生闵帅奇,初中就开始迷恋科幻,2004年他在人大创立了科幻协会,创立之初成员就有90个,这些科幻发烧友经常聚在一起畅想未来。“有一次看完《人工智能》,我们还为未来机器人是否会成为人,是否该拥有人权争得面红耳赤。因为幻想和思考,我们的大学生活也变得与众不同。”
而现在,闵帅奇只剩下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工作压力大,科幻小说的情结淡了很多,已经好久没有看科幻,再也找不到那种沉浸在未来世界的感觉了。”
本次民调中,20.7%的人认为,中国现在缺少仰望星空的人。但同时有51.7%的人认同我们不仅需要活在当下,还需要仰望天空、关心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44.0%的人认为预测和把握未来不仅对个人有意义,对民族和国家同样影响巨大。
秦麟征说,任何时候任何行业都需要研究未来。各种战略规划、发展纲要、可行性研究,都涉及未来研究。尤其在经济领域,行业预测特别多。“国外很多未来学研究在政府支持下,已经做到了2050年。长期的、有战略眼光的研究少,这是我们现在最薄弱的地方。”
68.9%的人认为预见未来最好的办法是创造未来
青年人用什么方法探究未来?调查中29.0%的人表示会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发展规律、预测趋势,15.1%的人认同“心理测验”,14.6%的人希望拥有洞穿未来的时间机器,14.1%的人会阅读预测趋势的书籍、信息,11.1%的人希望通过占星算命,10.1%的人通过星座命理。
68.9%的人认为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预见未来最好的办法是创造未来。
“未来不仅是预测,更是一种创造。一点点思想的改变就可以改变未来。”畅销书《第二次宣言》的作者王小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1980年出生的王小平并不喜欢被人称作“畅销书作家”,她更愿意成为一个“研究型”作家。她在21岁写出《第二次宣言》,关于未来的奇特想象让不少人瞠目结舌。
在这本书里,王小平预测“人类未来将要向仙类进化而去”。所谓“仙类”,是王小平界定的新概念,“它是人的飞跃,是长生不老、全知全能、至善至美的人。”
对于这种奇特想法,赞美和痛骂者都不少,百度“王小平贴吧”里也是毁誉参半。
“畅想未来也是研究未来的一种方式。”在秦麟征看来,畅想也要有科学根据,“很多科幻小说都是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原来很多想象都成了现实。”
上世纪80年代,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传入中国,影响了当时无数中国青年。“他的思想太超前,当时就意识到了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看得我心潮澎湃。”张继泽说,时过境迁,当年的“未来”如今已大部分变成现实。中国人自己对未来的研究却依然影响力有限。
未来学会曾经到幼儿园里让孩子们谈未来,有孩子想象在树上长出面包,还有孩子想象把吸尘器放到天上去。秦麟征说,中国人的想象力一直都很丰富,只是现在大家都更关注自己的事。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对未来的兴趣和想象力。“将来,思考和关注未来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本次调查中,51%的人认为,把握未来就是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意味着把握现在的机会;49.3%的人认为预见未来也要从当前实际出发,要有具体的方向和指导性;22.5%的人期待我们的学界、思想界多关注未来研究,提高在这方面的竞争力。
制图:杨大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