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7日
星期

农村大学生为何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中下层”

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薪仅为城市小学、初中教职工的
68.8%和69.2%,农村难以吸收优质教育资源使学生在高考中处于不利地位
韩妹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27    [打印] [关闭]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今年1月初,温总理的这番话,使得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早在2005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郭书君就在其撰写的《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中指出,1999年到2003年农村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4%增长到2.7%,城市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从7.7%增长到26.5%。虽然都在增长,但城乡比值由1999年的5.5倍上升到2003年的9.8倍,差距逐步拉大。

    耐人寻味的是,不久前,教育部学生司本专科处副处长苟人民指出,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农村新生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

    但他同时表示,“农村考生报名、录取占相应总数的比例,均未达到同期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自然比例;农村考生的高考录取率,也从未达到同年的总录取率水平。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

    可见,农村学生在高等院校中所占比例虽然在增大,甚至超过了城市学生,但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率却被城市学生远远甩在后面。更令人尴尬的是,重点高校中的农村学生比例下降了。

    南开大学近3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明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则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

    时评家殷建光认为,“农村大学生比例逐年降低”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这个信号预示着“四大危机”:我国高等教育的铜臭危机、我国高中教育政策中的应试教育危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知识贫乏危机以及知识形象衰弱危机。

    尽管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均在高考的平台上竞争,但由于城市的优厚待遇和环境,使得大量教学资源流向城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郑新蓉教授,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是“高等教育前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投入差异带来的。

    教育部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难以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农村考生在高考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购买力远低于城市家庭,加上近年来高校收费越来越高,已有一些农村家长选择让孩子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当下就业形式趋紧与求职成本的提高,也让农村学生雪上加霜,产生了“上大学到底值不值”的疑惑。

    2006年8月2日,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涂猛透露,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甚至有人指出:“现在教育不但没有起到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的作用,反而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而加深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对于如何解决农村大学生读书贵、读书难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曾建议,一是适度控制高校扩招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这样学生既花费少,又就业快,应防止大量把职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倾向。二是降低高校收费,高校收费占教育的成本应在35%以下,也就是一年不超过3000元。三是国家财政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采取倾斜政策。这样既可解决部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可解决西部地区师资短缺大量使用代课老师的矛盾。四是政府有关部门对长期无法就业的大学生应心中有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流动就业机制,避免他们用非所学,用非所长,造成人才浪费。

    此外,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新浪网日前展开的调查显示,74.7%的人感觉教育支出已是城乡普通家庭极大负担。对此,71.3%的人建议将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