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9日
星期
金融危机、燃料和粮食价格危机、气候变化危机

亚太区域面临三重危机挑战

本报记者 戴长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29    [打印] [关闭]
    3月26日,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在北京发布《亚洲及太平洋2009年经济和社会概览》分析报告。亚太经社理事会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部的阿尔伯托·伊斯古特博士,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慧炯先生,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共同发布了解析亚太区域三重危机的《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和社会概览》。这一解析报告同时在亚太区域20多个城市,以及纽约和日内瓦同时发布。

    报告指出,亚太地区的发展目前面临三重全球性叠加危机,即:金融危机、燃料和粮食价格危机,以及气候变化危机。其中,金融危机是全球面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金融危机。上述三重危机对全球的发展形成了“三重威胁”。《概览》回顾了亚太区域的宏观经济表现,分析了各种外在威胁因素,提出了该地区各经济体应如何携手应对危机、从消极承受转向积极抵御等政策行动建议。

    亚太地区对金融危机显示极大承受力

    《概览》强调,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是近10年来亚太地区遭遇的第二次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此轮经济衰退迄今为止尚未跌至谷底。随着全球经济前景继续恶化,受萧条影响的国家明显开始诉诸于自我保护主义政策。目前极具威胁的一个危险是,金融危机将产生自我叠加效应,致使不断加剧的萧条、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转变为一种螺旋式下跌。再加上燃料和粮食价格冲击和气候变化的挑战,这一切将形成一种相互推动的复合效应,并对政策形成巨大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引发更多的危机。

    《概览》指出,这三重危机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亚太地区拥有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穷人和一半以上自然灾害的地区,因此是“三重危机”的震中地区。亚太地区的穷人总数将很有可能因经济危机和失业率上升而进一步大幅度增加。2008年的高油价曾以创纪录的每桶147美元报收,与囤积和价格投机一起推动大米价格上涨了1.5倍。而大米又是该亚太地区的主要食物,其价格上涨将是对穷人的致命打击。

    《概览》指出,亚太地区容易爆发金融危机,其原因是这一区域通过金融、贸易和投资流动与全世界的融合程度已超过其自身的融合度。但是,由于在过去十年间贯彻实施了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改进了财政收支平衡,实行了银行业改革和外汇储备积累,从而为应对此类危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此亚太区域对金融危机显示出极大的承受力。

    应对危机 从消极承受转为积极抵御

    面对2009年全球发展的暗淡前景,《概览》强调亚太地区各国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该区域可通过审慎的宏观经济管理,实施扩张金融计划,使亚太经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在2009年可能出现的世界经济增长中成为主要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球稳定。在各国不断下调其增长数字的情况下,该区域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预测为3.6%,而该区域各发达经济体则为-2.2%,这就为发展中国家相互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互利合作打开了机会之门。

    其次,市场运作失败的内在风险过高,而政府的传统管控能力一旦被忽略,后果将十分严重。这场危机使人们有机会转变先前关于发展以及政府作用的观念。各国政府将再次进入宏观经济领域,努力使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重新达到平衡。各国政府应致力于相互间的多边、区域和国家协作。《概览》要求各方通过加快实施各项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来促进更多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

    为把跨越各国和各社会以及跨越时间的数代人联系起来,各方需要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推动设计和创建更具包容性的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亚太区域若能同心协力、一体行动,必将成为这一进程中的一股中坚力量。此外,各国还应出台各种配套刺激计划以应对危机。

    “随着亚太区域在塑造未来全球经济结构的讨论中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其在解决这三重根本原因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该区域具备从目前的危机中脱颖而出的潜力,也具备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全球领导者的潜力。”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诺琳·海泽说,“但是,只有当我们以既具包容性又可持续的方式切实实施目前的一揽子综合刺激计划和改革措施时,这一切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