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起航 展现中国经济信心
这对正陷入外部危机压迫的本土中小企业无疑是一个福音。在中国,中小企业吸纳了大多数就业岗位,但这些颇具活力和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群体长期以来为融资难所困。当前全球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这个“瓶颈”显得尤为突出。
借助资本市场给中小企业“输血”,一直以来都呼声不断。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的深圳中小板市场,成为国内优质中小企业汇集之地。不过,这对总数约430万家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显然不具备足够容纳能力。
按目前规定,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由于股本小,融资额比深圳中小板企业还要少,从数额上看融资要少40%,约为1亿~2亿元。
虽然目标是中小企业,但创业板对企业上市“门槛”并不低。证监会有关人士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应当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为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要,创业板对发行人设置了两项定量业绩指标,以便发行申请人选择:第一项指标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第二项指标要求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
这对于正经受金融危机考验的本土中小企业来说,似乎是不小的难度。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说A股是“大学生”上市,中小板是“高中生”上市,那么创业板就是“小学生”上市。而这些“小学生”数量多,必须挑选最好的,可以参加“奥数竞赛”的那种,因此要求非常高。
有风险投资人士指出,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之所以允许无盈利的企业上市,是因为该市场上的创业型企业基本属于“研发型”,如生物科技、制药企业等,而国内此类企业多是“应用型”,基数庞大,良莠不齐,因此实行相对严格上市审查也许是必要的。不过,用财务数据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对于国内少数专注研发的“未破壳儿”的好企业可能“有失公平”。
据统计,具有上市潜力的本土中小企业不到1万家,其中已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只有几百家。早在去年创业板草案出台时,已有100多家浙江企业向证监部门提出申请。在深圳,配合创业板的推出,当地出台了“创业板成长路线图计划”,还开展内部“选秀”,据称约有150家企业已被确定为登陆创业板的“生力军”。
有深圳企业人士称,创业板目标是培育新型朝阳产业和高成长性企业,30%增长率的门槛不算过分。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深不可测”的情况下逆市推出创业板,显示了对自身经济长远发展的信心。今天,受创业板推出的利好促动,沪深两市低开高走,仍表现出比较有力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