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

清明去茶乡听山歌品香茗

陈士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03    [打印] [关闭]
    紫阳在陕西南部汉江边,一座很小的县城。那里地处大巴山北麓,坐火车过去,要穿过数不清的山洞,途经的小站都有古老而清雅的名字。

    迷宫一样的石板老街

    紫阳城建在高坡上,脚下是徐徐的汉江。整个县城只有两条马路,街道两边开满了卖茶的店铺。紫阳老城顺着山势挟裹在这两条马路中间,里面是一片明清时期的石板房,有曲曲折折的石板小径和台阶。

    紫阳被称为“石板之乡”,老城人家的屋顶上,墙角边,随处可见墨色如炭、平整如玻璃的石板。它们或作为屋瓦,或作为地砖,或作为画板,朴素得如野草一样自然。历经一二百年的光阴,石板们看起来很老很累了,光秃滑溜,泛着岁月打磨后的温润光泽。低矮的老房子头顶参差错落的石板蹲在一处又一处的拐角,睡着了一般。几片玻璃混搭在石板中间,作为屋顶上的天窗,看上去只是随意地叠置,但当地人说,雨天不会漏雨。

    轻轻推开一户木门,里面有嫩绿的青草和竹子,阳光如雨,纷然洒下,小狗和山羊在打盹。迷宫一样的石板街四通八达,寂静无声,好像怎么走也回不到起点。爷爷肩上扛着小孙子,手里提着一篮豌豆尖走过,循着他们的笑声和脚步一路来到东城门下,一抬头,看到城门上张贴着1948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布告》。老城里堆满了光阴的碎片。

    会馆悠悠桂花香

    紫阳是全国唯一用道教人物命名的县,北宋时期,道教南宗张伯端(号紫阳真人)曾在紫阳县城南岸的翁山古洞修炼得道,这一遗迹至今游人不绝。

    茶马古道,三千里汉江一段是绿色通道。城南8公里处的瓦房店历史上是连接陕南与四川的重要水路商埠。清代中期,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于此,买卖茶叶、蚕丝等土特产,随之形成川蜀馆、武昌馆、江西馆、湖南馆、山陕馆(又称北五省馆)等会馆,兴盛长达百年之久,让这里昔日曾有“小汉口”之称。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只有山陕会馆基本保存了当初的风貌。

    山陕会馆也建在山坡上,推开斑驳的大门,一处幽静的四合院呈现在眼前。三重天井呈阶梯状,分为正殿、厢房和乐楼。正殿屋宇宏阔,可以寻觅到当年雕梁画栋的气派,珍贵的是里面有一组巨幅清代壁画,画的是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图等,色彩明艳,人物栩栩如生。乐楼非常精致、典雅。踏着刻有清代铭文的石阶,登上木制的戏台,眼前一片开阔清朗,不由得想象着当年多少文韬武略、才子佳人的戏在这里上演。如今,空寂的院落中唯有两株300多年树龄的桂花树依然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当地人说,这两棵树每年农历八月开花,届时,白色的花朵飞满会馆,整座山都是香的。

    茶乡风情

    从山陕会馆出来,沿一条如绳的山路登上了茶山。这里自古就是重要的茶叶产地。紫阳出产的焕古茶自唐朝即为贡品。“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诗句,即是当时紫阳茶盛名远扬的真实写照。走在茶山中间的石板路上,两边的枇杷树巨伞般举起一路浓荫。

    茶山上建有家庭旅馆,听说,常有远道而来的文人雅士一住数月,读书、画画、写作、喝茶、唱山歌,惬意得很。

    在茶山风情园小憩,盛情的主人端来一杯“紫阳翠峰”,绿芽生动、清新,在杯中缓缓旋转,直到一根根朝上优雅地直立,不一会儿,茶水变得嫩绿清亮,喝一口,醇香甘甜,神清气爽。被茶神陆羽鉴为“天下名水”的汉江江心水正好在紫阳地段,这许是紫阳茶好的原因之一吧。

    清明采茶时节,游客纷至沓来,购新茶、观茶艺、听山歌。紫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文化源远流长,《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等25首歌谣就流传于紫阳一带。采茶对歌是紫阳人的习俗,也是茶乡一景。

    坐在竹椅上,品着香茗,望着满山的青青茶树,听唱山歌,那感觉就像夏天吃冰淇淋,爽极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