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远程导弹到底有多难
诞生:“星球大战”催生拦截导弹新事业
拦截导弹并非近些年才有的新鲜事,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苏核对峙的冷战时代,为了防御对手可能发射的核导弹,两个超级大国就已经开始研发拦截核导弹的新型导弹。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决定发展空间拦截武器,用激光粒子束、电磁炮这些太空武器在大气层外消灭来犯的苏联核导弹。为了应对这种威胁,苏联人把军费提高了10个百分点,结果不到10年就被美国人拖垮了,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1993年,克林顿政府正式发布终止“星球大战”计划的命令,再次启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
转型:“用一颗子弹去撞另一颗子弹”
过去“卫兵”系统用自家核弹做拦截弹,飞到大气层外迎击苏联核弹,接近目标时自行核爆,让巨大的高能粒子和X射线击穿目标。可这种用核弹拦截核弹的办法不能用来对付非核弹。于是,美国人模仿核弹拦截搞了个常规弹近距离空爆后靠碎片拦截来袭导弹。但常规弹头的爆炸能量比起核爆释放的能量要小得多,所以破坏目标的效果有限。于是美国又改成用常规弹头直接去撞目标的办法,相当于用“一颗子弹去撞另一颗子弹”。
然而,要把这种想法变为现实却异常困难。
实际上,要搞好小拦截就必须搞大空防。要成功拦截一两颗来袭目标,就必须建立起跨地区的预警监视网。因为射程最远的洲际弹道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不超过半小时。所以,要成功将其拦截必须及早发现躲在世界各地的秘密发射架或发射井,及时捕捉到导弹点火的瞬间,快速报警以启动拦截系统,跟踪测算的时间必须短于导弹的飞行时间。在整个过程中,需及时射出拦截弹,并通过红外制导或自寻等方式撞向目标,达到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目的。在如此复杂的流程中一个环节出错就会满盘皆输。
露脸:“瞎猫”撞上“死耗子”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五角大楼终于得到了拦截弹道导弹的机会。
由于美军规定战线不能超越科威特,不能打进伊拉克,所以要对付从伊拉克射出的中近程“飞毛腿”弹道导弹只能用拦截方式摧毁。而此时,爱国者导弹正在雷神公司的研制过程之中。为应对海湾战争之急用,雷神公司不顾导弹自动识别目标性能较差的现实,匆匆忙忙把“爱国者-2”交付给美国陆军。而这批“爱国者-2”就成了一群名符其实的“瞎猫”。
正巧,“飞毛腿”源于苏联的惯性制导导弹,其性能有很大的缺陷,也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一群“死耗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爱国者”上天后辨别不清“飞毛腿”弹体分离的碎片和弹头,往往冲着碎片撞过去,于是拦截成了“瞎猫撞上死耗子”。
据记载,美军战争一线部署了2000枚“爱国者-2”,共发射了158枚“爱国者”,美军宣称“爱国者”导弹命中率达到80%左右,是有效的弹道导弹杀手。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波斯托尔教授在美国众议院政府行动委员会举证说,“爱国者”导弹真正的命中率不到10%。在海湾战争期间,萨伊拉克发射了大约47枚“飞毛腿”,但只有4枚被“爱国者-2”击落。1991年2月,部署在沙特宰赫兰基地的美军“爱国者”导弹居然没“看见”来袭的“飞毛腿”,导致睡梦中的28名美军被炸上了天。
实战:全世界拭目以待
说到实战,可以说再没有比朝鲜半岛更好的预设战场了。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起步时,美国就率先针对朝鲜半岛的核问题做起,韩国是美军又一个部署“爱国者”导弹的境外国家,而且美日韩三国反导系统联盟很快形成。该联盟做了十几年的精心准备,就等此次一试身手。相对于伊拉克的短程“飞毛腿”来说,朝鲜的“大浦洞”导弹才具有远程拦截的可能。所以,这次一听说朝鲜要放通信卫星,美国就直接当做拦截“大浦洞-2”导弹来准备拦截。
第7舰队从军事角度考虑拿出了3个层次的拦截方案。一是助推段拦截,准备用猛禽战机使用机载激光器,在高空锁定助推段目标后发射高能激光将目标摧毁在朝鲜上空。二是在日本海使用宙斯盾系统施行第二段拦截,将火箭带卫星撞击在大气层外。三是当卫星飞越白令海峡时,使用阿拉斯加的陆基拦截导弹拦截。
但这样的方案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朝鲜在本国的土地上发射卫星,美日韩如果进入他国领空拦截明显违反国际法。
二是日本海上拦截反应时间明显不足,拦截的时间窗口很小,要求很高,很难有决战决胜的把握。此外,如果4月4日到8日期间出现强气流,目标飞行轨迹将受环境影响而不规则,拦截难度也自然增大。
三是即便不是卫星,确是远程导弹试验,也只有在进入大气层时才能确定是走直线的卫星,还是走抛物线的远程导弹。这样前两段的拦截将基本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