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

康巴排长瓦许肖加

韩志言 赵济潮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03    [打印] [关闭]
    江从格拉丹冬来,河自巴颜喀拉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藏族民兵排长瓦许肖加,就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瓦许肖加珍藏着一本已经泛黄的《中国共产党党章》,那是父亲留下的遗物。他用牛皮纸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在贴身的上衣口袋里。

    这本小册子跟了父亲二三十年,上面的每一笔勾画和注记都在教导着瓦许肖加怎样做人做事。在离天最近的高原生活,瓦许肖加继承了父亲对党的朴素情感和坚定信仰。

    瓦许肖加祖辈家境贫寒,在草原上没有自家的一块牧场,也没有一只牛羊,在农奴主的压榨下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爷爷公保在饥寒交迫中背井离乡,靠一路乞讨从玉树县辗转来到杂多县扎青乡。途中,爷爷双目失明,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瓦许肖加父亲更尕益西肩上。解放后,党和政府给更尕益西安排了工作,一家人生活才算有了着落。

    青少年时代,爷爷用自己的苦难经历告诉瓦许肖加:“没有共产党,我们的生活还比不上一条狗。”讲到动情处,爷爷常常泪流不止。父亲更尕益西在工作后入了党,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说:“共产党是草原走向光明的领路人,你们要一心一意跟党走。”

    瓦许肖加把两代人的教诲铭记在心,22岁时入了党,25岁参加民兵组织,27岁担任地青村民兵排长。

    为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他多次驾车、骑马和徒步,在冰雪融化、沼泽遍布的春季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越草甸,在烈日炙烤、紫外线强烈的夏日攀爬陡峭的山路,在风沙蔽日、雨雪无常的深秋趟过冰冷刺骨的那曲河,在风雪肆虐、呵气成冰的寒冬翻越一座座雪山,为牧民进行宣讲。十多年来,他走遍了地青村102条山沟、600多顶帐篷,引导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自觉听党的话,跟党走。

    杂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距省会西宁1000多公里。这里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二十年前,地青村牧民人均年收入六七百元,转场时,除了牛羊,全部家当还不够两头牦牛驼运。面对贫瘠的草原,瓦许肖加心里就像被一块石头压着,格外沉重。

    多年贫穷苦相伴,一朝春风沐高原。改革开放以来,聪明勤奋的瓦许肖加先后到拉萨、西宁、郑州、哈尔滨等地,经营藏獒、冬虫夏草和二手车辆,逐渐积累了上百万元资产。

    富起来的瓦许肖加决心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1998年,他带领民兵和群众,打响了开山筑路的战斗。为了尽快修通地青村到扎青乡的公路,他个人支付现金近19万元,从西宁买回推土机和运输车。当路面修到一半时,资金突然告急,瓦许肖加和村里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为了筹集更多资金,早日打通出山的道路,2001年藏历新年还未过完,他就匆匆打好行囊,备足干粮,穿上已经有些破旧褪色的西装,只身前往哈尔滨做藏獒和虫草生意。3个月后,他挣回了30多万元,这些钱全又投入到修路中去。半年后,道路开通,地青村600多户牧民彻底改变了运输靠牦牛、交通靠马匹的历史。

    2002年,为了帮助牧民群众脱贫,玉树州草原“四配套”工程全面启动,政府帮助牧民建设定居房屋,搭建牛羊圈、产羔温棚和牧场围栏。瓦许肖加主动筹集20多万元,买来翻斗车、架子车、十字镐等工具,帮助牧民建围栏,盖房屋,还组织民兵免费为贫困户拉运石料。手和肩膀磨破了皮,汗水浸透衣衫,伤口钻心地疼,他全然不顾。年底,地青村“四配套”建设基本完成,瓦许肖加的5辆运输和翻斗车却因过度使用而报废。

    漫天的彩霞映红了草原,如今的地青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座座崭新的住房拔地而起,98%的群众住上了砖瓦房,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牧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700多元,手机、电话、彩电、冰箱、小汽车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源源不断地进村入户,广大牧民正向着小康生活的目标稳步迈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