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职场新人很“雷人”
“他们普遍对职业定位很高,进公司后如果觉得发展前景不好,就会马上跳槽,而且他们什么都敢说,讲话不管场合,有领导在场也无所谓!”说完这些“85后”职场新人留给她的深刻印象,隋宁感叹道:“现在就业这么难,这样的职业状态并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他们的职前教育。”
“85后”,咋就能这么自信
王虹是一家外企的行政主管,手底下带了一个刚从北京某知名外语院校毕业的男孩。刚见面时,王虹对这个身高1.88米的大男孩印象挺好,觉得“人长得挺秀气,也聪明”。结果一干活儿,他就把王虹“雷”倒了。
一次,王虹先让这个男孩整理一个采访录音,按照要求,他需要将录音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做摘要和总结。公司对这类文件的标题和格式都很讲究。当这个男孩将做好的文件交给王虹时,还未等她发表看法,他先挺美地给自己下了评语:“王姐,我觉得我做得特专业!你看,这多好啊!”
等看完交上来的文件,王虹“彻底无语”:男孩直接将整理出的录音内容列在文件上,完全不讲究格式、语法。总结部分的提纲性也不强,几乎找不到能让人满意的地方。
这件事后,王虹有意让这个男孩“再锻炼锻炼”,于是将一个翻译工作交给了他。王虹让他先拿点资料回去学习,小孩还挺乖的,拿了很多材料回去看。看完后,男孩挺自信地跑来说,“王姐,你放心吧!”
结果到客户那儿一亮相,大家都傻眼了。美国来的技术员“刷刷”说完,男孩愣了好大一阵,才结结巴巴蹦出几个词儿,而且译出来的好些专业名词都不对,“因为词汇量不够大,一翻译专业的东西就差错不断了”。王虹只好在旁边一个劲地补充,给他补漏洞。
回到办公室后,男孩对王虹说:“我觉得自己还不太行……”这句话,让王虹想到他刚来的时候,曾经“特别拽”地跟她讲过:“我觉得你们这点工资还不够我做几个小时翻译的呢,我过来也就是看看你们怎么干活儿的。我也不是为挣钱,我要挣钱的话还不干这个呢!”当时这话把王虹说得很郁闷,“好像我们做的事特没价值!”
上班的时候,王虹经常遇到有些“85后”的实习生,手头一没工作就在电脑上聊起了QQ、MSN来,也不顾及大家的感受,一会儿蹦出一个滴滴滴的提示音。王虹不得不过去告诫他们。没事偷偷聊QQ也就算了,那也该把声音关了,别让别人知道啊。可“85后”们就特明目张胆!“这事要是放在我们‘80后’身上,一定会特别谨慎,起码也是偷着干,而他们就假设这些事是OK的!”
无知者无畏,还是很傻很天真
“动不动就说‘我年轻的时候怎样’,弄得我们这些职场大姐都想掐死她!”电话里,李遥谈到部门里新招的几个“85后”年轻人的口头禅,大声笑起来。
李遥在武汉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快3年了。最近她发现,身边忽然多了一些“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他们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打扮得十分“卡哇依”(可爱)。渐渐地,李遥才知道,这些“小朋友”都是“85后”的新职员。
公司一次培训会上,一个漂亮的女孩站起来自我介绍道:“我是八六年出生的,可能是这个公司最小最年轻的,大家要多多指教哦!”还没等她坐下来,又一个女孩抢着站起来说:“其实她说错了,我才是公司最小的!我八七年出生的啦!”这两个女孩娇滴滴的话让李遥这些老职员面面相觑,低头忍不住偷笑起来。
后来,李遥发现这些女孩还“特别勇敢”。知道自己和某个领导住得很近后,一个女孩兴奋地跟领导说:“我跟您顺路,您回家带我一程吧!”这让李遥感到特别“雷”:刚来才多久啊,就敢这么大胆!
北京某公关公司的高级客户服务总管甄姐在和“85后”接触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有一次,公司一个1987年出生的女孩嚷嚷着要跟甄姐一起去吃饭,甄姐委婉地告诉她,中午要和好些领导一起吃饭商量工作。结果那女孩直愣愣地接了一句:“那好啊,让领导也来吧,人越多越好!”甄姐当时就傻了,不知道是自己表意不清,还是女孩真的没听明白。
还有一次,甄姐和几位领导商量一个活动的相关费用,其中包括要给来宾一些礼金。甄姐在桌子这端汇报完,领导正要指示该怎么做,桌边一名“85后”忽然来了一句:“啊?还要给他们钱,这不是灰色(交易)吗?”甄姐一听,背“刷”的就凉了。一旁的领导瞪了瞪眼,咳嗽了一声没理他。
会后,甄姐特意把他找来谈话,告诉他:“有些话不能这么说,行业里的事有不懂的可以私下问问我,但别在这种场合随意蹦出来这样‘雷人’的话。”
对新人既要包容,又要多指导
“怎么大了一岁,就像隔了十几年呢?”
其实李遥只比她口中的这些“小朋友”大一岁,但在李遥眼里,这些“小朋友”就知道“崇拜会玩的人”,没事要去香港“血拼”一趟,到处追赶明星们的演唱会,回来要赶紧用photoshop把相机里的照片做得“非主流”,晒在博客上招呼朋友去看……李遥觉得他们“真是精力旺盛”,却不记得自己曾经是否也这么疯狂过。
一连说了许多这些年轻人让她“折服”的事,最终,李遥还是赞叹了一句:“不过这些孩子还是挺有思想挺有创意的,工作能力也不差!”
有一回,公司要进行一个网游的推广活动,领导需要有新意的点子,而传统的发布会等宣传活动也根本不适合这款游戏。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个1985年生的男孩几句话解决了难题。原来,这名男孩自己也爱打网游,经常在一些网络游戏的论坛里逛,认识好些版主。于是,他建议在一些游戏俱乐部里推广这款游戏,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宣传,还能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李遥不得不承认,这些年轻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就是强,尤其是在快速消费品方面。
公司需要这些年轻职员有创意的想法,李遥在这些年轻人面前“感到有压力”,因此也经常刻意去了解一些时尚和八卦的东西,希望和他们有共同语言。令李遥望尘莫及的是,自己和一些同事相处了几年,都不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这些年轻人来了不久把大家的背景摸个一清二楚。“新人们什么都敢问,甜甜地叫人一声‘大姐’,就一屁股坐在你旁边,聊天的口气像跟你认识好多年一样。”
“对新人既要包容,又要多指导。”隋宁在公司培训新职员时,与“85后”沟通后发现,这些年轻人大都向往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工作上,一方面对自己定位太高,容易做事不踏实;另一方面,他们的创造性很强,“有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且比起70年代的人,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也更长远些。
从学校进入职场,是否需要一座桥梁,让职场新人完成一个过渡并适应职场呢?据施耐德公司战略市场部大学项目经理郭晓波了解,相对国内企业而言,国外大多数企业的开放程度更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学校教育和企业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对接。而学校也对学生的实习要求严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带着社会需要的“软技能”进入职场。而这些,国内目前的教育还不能达到。
郭晓波认为,“85后”的职场新人受大环境的影响,有自己的性格特征,要引导他们适应职场,还需多方关注和支持。在学校阶段,家长和老师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等教育,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要适当开设一些选修课,请专业老师或是企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就职引导;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走出来,多到企业参观或实习,作为进入职场的“预热”。
“职前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多的企业也应该重视新职员的入职培训,一方面老员工要多给新人一些指导,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基本的职场礼仪培训,使新人们能更好地融入新环境。”郭晓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