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学者少些偏执多些理性
茅老对经济适用房弊端的分析一针见血,效率低、机会不平等、滋生腐败等等,我都非常赞成——但我也不赞成他把经济适用房说得一无是处,“一点好处都没有”,进而要取消这种制度,革经济适用房的命。
再怎么效率低,再怎么滋生腐败,可经济适用房在住房市场化改革中起到的保障功能是不容抹煞的。茅老只看到媒体报道个别富人开着宝马住经适房,没看到绝大多数通过合法程序买到保障房的中下层百姓。激进的住房市场化改革使房价飙升,许多人买不起房,而廉租房、限价房、经适房等政府提供的保障房,起到了很大的保障功能,缓和了社会住房矛盾。
权贵交易、富人挤占、越建越大等等,这些现象肯定很严重,但也肯定并非主流。如果客观地承认了这个现实,就会得出理性的判断:经济适用房要改革,要完善,要清理弊端,但不能因噎废食。为什么不能通过改良和改革完善制度、去除弊端,而非要一刀切、一棒子打死呢?
你说经济适用房就是经济实用,就是比较小的房子,可许多经适房盖成了180平方米,那就立法限制面积。你说经适房没有效率、创造不了财富,社会保障本身就不是一个追求效率和财富的活儿,而是为中下层买不起商品房的人提供机会和保障。你说经济适用房还创造了贪污腐化的机会,可在权力未受约束下,有多少事情没有贪污腐化的机会?尽可能完善制度堵住权力滥用漏洞就是了,贪腐罪在权力而不在房子。而且,经济适用房的弊端在于“权贵生病”了,那就治权贵的病吧,怎么通过取消经适房来让穷人吃药?
既然多数弊端都可以通过完善制度进行修补,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取消呢?请问,取消经适房制度后,拿什么来保障中下层百姓的住房问题?替代性的方案是什么?这种替代性方案能否避免经适房弊端?新的保障措施是否就能一定能远离腐败和解决效率问题?这些问题没有鼓捣和权衡清楚,就嚷着取消这个废除那个,不过是说说痛快话、过过嘴瘾。
一些经济学家总是责怪别人误解自己,总是谴责批评自己的人太偏激,缺乏理性,不懂经济——可你们为什么不反思自己的偏激思维,说话时为什么不谨慎一些,留点儿余地?舆论许多时候的误解,问题其实首先出在经济学家自身的偏激、偏执,顾此失彼的表达上。“取消经适房”就是如此,全盘否定经适房,很难不激起反对。某些自由派经济学家,整天声称自己信奉渐进主义的改良论,反对革命论,反对剧烈和偏激,其实有些人骨子里比谁都偏激,动不动就废除这个取消那个,就不想着建设性地完善、修补和改良。好像一个专家说“改善某种制度”就显得很没水平和不上档次,而说“取消和废除”才能显出自己高明一样。其实相比废除,改良要容易接受多了,也更能凝聚舆论的共识。
看看一些专家偏执的表达吧。有个别院士爆出学术不端丑闻,好,那就取消院士制度。高考导致了一些人才被埋没,好,那就取消这种“万恶”的高考制度。有一些村官多吃了几份低保,那还得了,快快取消低保制度。还有国家免检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劳动仲裁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等等,制度只要一暴露出弊端,必然会有“取消”的声音。深深地镶嵌在社会结构中并影响到无数人利益的制度,对一些专家来说就如儿戏一般,说取消就可以取消了。
也许这些专家内心里其实是偏向改良和完善的,只是觉得如果说“完善某种制度”很不过瘾,远没有“废除某种制度”更有刺激性、更能吸引眼球、更适合媒体报道和传播。不刺激无新闻,不出位难火爆,为迎合媒体报道的要求和舆论炒作的需要,就有了许多刻意极端的声音和姿态,争相涂上偏激的口红,以在喧嚣中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