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

女大学生“猪倌”的创业人生

本报记者 张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03    [打印] [关闭]
    郑娜拉开猪舍的门帘。一股刺鼻的臭气迎面扑来,那群肥头大耳的动物,“哼、哼”着争先恐后地将长嘴拱出栅栏。同行的一位女士,尖叫一声退出门外。

    31岁的郑娜却不以为然。这位女儿刚满1岁的母亲,以轻快而温柔的语调喊着:“啰啰啰,吃饭啦!”

    她不时俯下身去,摸摸猪的耳朵。“你看,那只小猪躺在妈妈身上,是因为它胃口不好。这叫‘蒸窝头’。”

    在天津市蓟县东施古镇宏阁村的这10亩土地上,来自北京的大学毕业生郑娜,终日带领4名工人照看着1000多头母猪、种猪、肥猪及仔猪。

    郑娜不化妆也不讲究穿着。野外一个废弃的水坑旁边,四面砖墙撑着一张石棉瓦的就是厕所。洗澡要到邻村的澡堂。

    她的事业在这里,她的父母、丈夫和女儿,都在这里。

    母亲边看热闹,边“敲打”女儿

    2001年,郑娜是北京一家外资企业的营销部经理,领着高薪,同男友办妥了移民加拿大的手续,一切正如母亲张桂兰所期待的那样。

    张桂兰1996年将独生女郑娜送到洛阳工学院,读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入学时,她给女儿存了1万元,毕业时,女儿带回4万元,打工赚来的。

    女儿的自立让张桂兰一度感到十分自豪。不过,这个住在北京中关村附近的家庭也因此发生了“战争”。

    2001年,父亲郑建和从一家国有企业病退,打算到东施古镇养猪,那是张桂兰的老家,可她却坚决反对。“打了一个月的架”后,“建和养殖场”还是开建了。

    张桂兰是一家商店的经理,她关于退休生活的设想是:早晨起来爬爬山,上早市看看,下午打打麻将。然而,女儿的选择打破了她的这个憧憬。

    2001年年底,郑娜到蓟县探望父亲,却再也不肯回家了。“她给我打电话说,我跟我爸爸商量的,我要放弃移民,我要养猪。”张桂兰说。

    张桂兰火了,“恨得牙根疼”,她赶到养殖场,要拽女儿回来。当时,推粪、铲粪、加工、上料,养殖场里的活儿都靠郑娜父女俩。张桂兰一边看热闹,一边“敲打”郑娜。

    冬天,女儿给猪烧水,提着两桶开水不慎泼在脚上,母亲跑过去,“幸灾乐祸”地问一句:“娜娜,疼不疼?”郑娜“吧嗒、吧嗒”直掉眼泪,还说不疼,上了药瘸着腿又进了猪圈。

    女儿推粪,上坡时翻了车。母亲又赶过去,不失时机跟一句:“苦不苦,娜娜?”郑娜甩着袖子上的猪粪,不回答。

    张桂兰翻着日历。“最早我想她就只是体验生活,最多1个月就回家了。没想到,3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她还是不回家。”

    “北京的大学生来干这个?”郑娜的男友等不及了,分手后去了加拿大。

    面对母亲的劝说,郑娜说:“从咱做起,做个带头人,给后来人走出条路子。国外的农场不都是这样吗?您放心吧,我决定了,一定要干出事业,我能吃苦。”

    对郑娜养猪表示怀疑的,还有当地村民。韩家筏村44岁的养殖户韩天学说:“咱农村的女孩都不干这事儿,北京的大学生来干这个?我看干不下去!”

    郑娜四处拜师,学习畜牧技术,大胆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紧跟市场信息,一两年内建和养殖场就壮大了,还成为“天津市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这让韩天学对她刮目相看,他登门向郑娜求教。

    “郑娜就跟咱们村里人一样,特别可亲。”他得到了无偿的、热情的帮助。韩天学的猪圈原本是自家宅院,又脏又乱。郑娜告诉他,养猪也要讲卫生,否则容易生病,下水道要改在地下。

    在郑娜的帮助下,韩天学在村外建了猪舍,整齐、敞亮、干净,存栏数达到了500多头。这是他“原来想都不敢想”的。

    郑娜还帮村民刘加军设计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养殖场,存栏数达到5000多头,远远超过了自家原来的养殖场。

    十几户乡亲在郑娜的号召下还成立了一个养猪协会,他们分享经验和信息,也在饲料、兽药和资金上互相帮助。

    “郑娜用什么(猪)苗儿,怎么防疫,咱就用什么苗儿,怎么防疫。原先咱猪有病就打针,治不了就扔,现在几乎没有打针的,以药物预防为主。”韩天学说。

    韩天学的大儿子在外地上大学,他说,将来要跟孩子商量,让他毕业后也回家养猪,就像郑娜一样。

    “郑娜养猪”是一个方向

    郑娜出名了。

    “广西、吉林、河南,很多人打电话来,可崇拜她了。周边这些客户,都争着出高价请她当厂长。”张桂兰说。

    今年3月,一个山西太原的大学生突然来到养殖场,要拜郑娜为师。郑娜把他推荐到了另一家养殖场。

    据郑建和回忆,这几年,陆续有三四十名大学生到这里学艺,此外,来拜师的还有裁缝、拳击手、高中辍学者、职校毕业生、复员军人、下岗职工。

    郑娜的原则是,管吃、管住、管教。她的免费养殖班,几年间培训了近2000人次。

    也有一些人半途而废。一名天津女士来替弟弟“考察”,站在猪圈门口,门一打开,她就被气味顶跑了。

    还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前来,拎着酸奶抱怨“你们这儿真难找”。他们走了很远的路找到一家超市,给郑娜的女儿买了点酸奶作为见面礼。第二天,他们不辞而别。

    郑娜说,自己并不想误导大学生,其实养猪很苦很孤独,而且投入很大,并不适合所有创业者。她的养殖场累计已投入260多万元,都是父母支持的。

    在东施古镇这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最近又来了一名大学毕业生付永亮。他放弃稳定工作,也来仿效郑娜养猪,一个更大规模的养殖场即将建成。

    东施古镇党委书记张广宇说,郑娜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更可贵的是,“她给大学生自主创业起了好的带头作用。大学生应该转变择业观念,不一定非得进国企、外企、国家机关。郑娜是一个方向”。

    “当时我也没想郑娜会干到这一步,我们对她非常支持,但开始时确实抱有疑虑。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没这么能吃苦。”张广宇说。

    通过养猪,郑娜结识了丈夫顾洪杰。顾洪杰是畜牧专业科班出身,在北京一家提供进口种苗的公司工作。

    丈夫为郑娜感到骄傲。“还有3天就要生孩子了,她还去粉碎玉米,8000多斤料都是自己加工的。第二天就回北京住院了。”

    张桂兰最终从北京搬到乡下。“终归让她征服了。咱们这个时代,难得有这样一个青年,怀着这样的想法,而且能坚持下来。”

    本报天津4月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